我為什麼不鼓勵孩子分享?這位美國媽媽的回答獲無數人點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天,帶小新在廣場玩,

看到兩個小朋友因為玩鞦韆起了爭執。

「鞦韆不是你家的玩具,

你不能獨占著不讓我玩!」

其中一個稍大點的孩子說。

小一點的孩子一言不發,

就是霸占住鞦韆一動不動。

這時,他的媽媽走過來說:

「寶寶乖,跟哥哥一起玩好不好,

大家一起分享才玩得開心。

小傢伙還是不動,

於是媽媽急了,一把拽走他,

隨後就是孩子任性的大哭。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會遇到自家孩子跟別的小朋友爭搶玩具的情況,也都會教導孩子好東西要跟別人分享。

玩具不要獨享,東西不要獨食,大家一起玩一起吃才開心。

如果孩子不願意,有些家長還會當眾「教育」一番。

不過有一位美國媽媽卻提醒兒子「不用和別人分享玩具」,她在 Facebook 上發文解釋「不分享」背後的意義,引來 20 多萬個網友點讚!

當天,她帶著兒子卡森去家附近的公園找朋友的女兒玩耍,當兒子正在玩著心愛的玩具時,來了6個男孩,一下子就圍住了拿著變形金剛、卡通模型和卡車玩具的卡森,讓他分享自己手上的玩具。

這讓卡森感到害怕和不知所措,緊緊地把玩具抱在胸前,並且看向媽媽。

媽媽從孩子的表現看出他並不想分享,她沒有像很多家長那樣要求兒子分享自己的玩具,而是告訴兒子:「不必勉強自己分享玩具,如果你不想就直接說『不』,不需要多說什麼。

」卡森得到了媽媽的支持後,堅決地拒絕了那些小孩。

沒想到那些陌生的孩子不死心,馬上跑來和她告狀,說卡森不分享玩具。

她仍堅持自己的觀點:「卡森不願意跟你們分享,他已經拒絕了,如果他想分享的話,他會分享的。

不意外的,話音剛落,周圍其他的家長立刻向她投以惡意的目光,還有一些人滿臉的不可思議,覺得她們這樣拒絕「很粗魯」。

隨後,這位媽媽在Facebook上用三明治的例子作對比:「身為一個成年人,如果你在公園裡邊散步邊吃三明治,一群陌生人來要求你分享這塊三明治,你會給嗎?任何一個有禮節的成年人在伸手要三明治遭到拒絕之後會表現得不愉快嗎?不會!」

不僅如此,她還讓旁觀者們好好思考一下「誰才是不禮貌的那一個」,是不太想把玩具分享給陌生人的卡森,還是突然出現並要求玩卡森玩具的陌生小孩?

從大人社交的角度來說,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客人是禮貌的表現,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所謂的分享就是來了一個人要搶走他的東西,換做是誰都不會心甘情願。

這位媽媽還表示,自己的目標是教導孩子從小就像大人一樣處事。

雖然也知道有些大人從孩童時期就不懂得分享,但她更了解那些不懂得說「不」、不懂得劃清界線、不懂得為自己著想的人有多無奈。

最後,她告訴所有的媽媽,如果下一次你的小孩跑來跟你抱怨別的小孩不跟他分享時,請記住,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並不是別人的一個訴求你就必須要委屈自己。

放棄本來自己擁有的去成全別人,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當這樣的言論在Facebook上流傳開以後,有人讚賞有人反對。

不過大多數的網友都表示讚賞,認為她把大家想說的話都說出來了。

有網友留言表示力挺:

「孩子們分享公共設施是理所當然的,例如公園的遊樂設施,滑梯和鞦韆。

但那些玩具是他的個人物品,就像他的衣服和鞋子一樣,他不需要分享他的個人物品。

「作為一個學齡前兒童的老師,你一定會吃驚於有多少父母不知道怎樣去教導孩子『分享』這件事。

我經常問那些家長,『如果你有100元,而我想要50元,你會給我嗎?』『當然不會!』很明顯,成年人會用說的方式來拒絕我,而並不是哭鬧。

因此我們也要教會孩子用禮貌的方式告訴對方『不,謝謝,這是屬於我的東西。

』」

當然,這樣的觀點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覺得她的說法簡直是謬論。

姑且先不談這位媽媽的觀點如何,先談談分享這個話題。

分享是人類的一種親社會行為,是指人主動自願與他人共享資源,並從中獲得愉悅和滿足的社會行為,是幼兒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形成健康個性的基礎。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幼兒期的小孩子有一個特徵:自我中心現象。

這一時期的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對方的感受,所以,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他人,其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不強迫這一時期的孩子分享,既能保護孩子的安全感,還可以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5歲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識和社會性都在發展,分享也開始擴大到更大的範圍。

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一些需要幫助的人。

孩子越大,越應該懂得分享,這是家長們應該教給孩子的。

但同時,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保護孩子的幼小心靈。

分享是建立在孩子自願基礎上的,絕對不能強迫,如果強迫了就會導致孩子混淆了分享和占有之間的意思。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媽媽,強硬地逼著孩子分享,就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

如果遇到孩子霸占公共器械,不讓其他小朋友玩,媽媽可以告訴孩子:你已經玩了很長一段時間,媽媽再推你20下,然後就讓其他小朋友玩,大家輪流玩,怎麼樣?在孩子看來,這說不定就是一個新的遊戲,不是嗎?

家長要教會孩子學會創造一個積極的氛圍,不斷的鼓勵他們分享,幫助孩子培養積極的情緒和同理心,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學會分享。

如果分享的是孩子個人的玩具或者物品,媽媽就要教孩子分享可以遵從自己的意願,玩具是自己的,有權決定跟誰分享。

在教會孩子分享的同時,也教會孩子敢於說「不」。

讓孩子在被強迫分享時,能說出「不」,而不僅僅是用哭鬧和踢打來表示自己的不願意。

就像外國的那位媽媽一樣教導孩子,如果她能給孩子解釋為什麼說「不」,就會讓孩子更加明白為什麼可以拒絕別人。

同時,媽媽們也要教孩子如果一個玩具不是他的,那麼要徵得玩具主人的同意之後才能玩。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教孩子學會分享:

1.保證孩子有足夠多的玩伴和玩具

保證孩子經常會接觸到與他們同齡的孩子,特別是對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來說,很多孩子在一起玩耍,對他們來說絕對是個很好的學習機會,不僅僅是分享,還有其他的各種社交技巧。

孩子們在一起玩就需要玩具,媽媽可以給孩子準備足夠的玩具,即使和別的孩子在一起,他的某些玩具被別的孩子拿去玩了,他還有玩具可以玩(出門多帶1-2個玩具,孩子聚會時多準備一些玩具)。

當孩子開始意識到他的玩具在別人手中時,他還有玩具可以玩,大家可以一起玩的很開心,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們就已經開始理解了分享的意義。

2.不要一直強調分享這個詞

不要一直強調分享,而是教會孩子分享的方式。

比如當你的孩子一直在玩一個玩具,告訴孩子把手裡的玩具給其他的夥伴,這樣他就能得到另外一個新玩具。

而不是當孩子不願意把手裡的玩具給別的孩子時,不斷的強調「你怎麼就學不會分享?」這樣負面意義很重的語句。

3.輪流遊戲,不要強迫分享

當多個孩子在一起都想玩某個玩具時,可以給孩子設置時間點,每個孩子可以玩多久,這樣孩子們之間輪流遊戲的過程,也是分享。

4.確保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玩具

要幫助孩子理解和認識到你可以分享玩具的前提是屬於你的玩具,你不能分享別人的東西。

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分享,最初可以在家裡若干的玩具中設置1-2個是真正屬於他們的玩具,他們真正可以處置的玩具。

屬於孩子自己的1-2個玩具中,如果他們不想分享,也請尊重孩子。

如果孩子堅決不願意分享他們珍愛的玩具,那麼你要告訴其他孩子耐心的等待,或者玩其他的玩具。

5.父母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想讓孩子變得慷慨,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知道有一位樂於分享的爸爸/媽媽。

多和孩子分享你的東西,然後把分享後的心情描述給孩子,再問問孩子的心情如何。

如果你的孩子明白了當他口渴時父母或小夥伴分享了果汁的美好感受,他也會樂於分享。

在做這些的同時,你可以教孩子「分享」這個詞語,讓孩子知道除了可以跟別人分享一件物品,一份零食,還可以分享一個故事,一種感覺、一個想法,更重要的是,讓他發現,樂於給予、接受、妥協,樂於與人分享,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這是給孩子創造各種機會來解決問題、鍛鍊能力,他們也就真的學會分享了。

孩子學會分享,是一件順其自然的過程。

家長們要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保護孩子的幼小心靈。

千萬不要給自己的孩子貼標籤「小氣」、「摳門」,

如果總是說孩子小氣,孩子就會真的「小氣」了,他會重複這種行為。

當孩子不肯分享的時候,家長更不能加以懲罰或者強迫孩子去分享,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對媽媽和參與分享的夥伴產生怨恨,進而產生更多的不安全感,並不會讓他(她)因此變得慷慨,學會分享。

#育兒經# #家庭教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外國媽媽現身說教:我為什麼不教兒子與他人分

話說,小時候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教導,好東西要記得跟別人分享。玩具不要獨享,東西不要獨食,大家一起吃一起玩才開心。有時候如果我們不願意,還會被當眾「教育」一番,或者被說「太小氣」。不過最近美國的一位...

孩子排隊盪鞦韆引發的分享思考

女兒8個月大了,特別喜歡盪鞦韆,昨天我們去盪鞦韆,兩個鞦韆都有小朋友在玩,一個2歲多的小姐姐和3歲多的小哥哥,還有一個小姐姐在排隊等著,我們也去排隊等著。盪鞦韆的兩個小朋友玩的也很高興,我們排...

孩子不願意分享,有錯嗎?

最近,西西媽媽又為西西開始著急上火:上周末,西西在院子裡和一群小朋友玩。結果,不到一會,西西就和一個小朋友打了起來。西西媽媽一問原因,原來是那個小朋友想玩一會西西的玩具,西西不願意,兩個人起了爭...

孩子不分享就是沒禮貌?沒禮貌的到底是誰!

每個媽媽也許都碰到過這個難題:別的小朋友想玩自己家孩子的玩具,但是孩子說啥都不樂意拿出來。這時候的你,是會繼續鼓勵他「分享」呢,還是尊重寶寶就此打住?一些家長可能糾結再三後,還是會將票投給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