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研究:不恰當地強迫「分享」,會讓孩子沒安全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雨點是個6歲的小姑娘,一天,爸爸媽媽的朋友帶著孩子到家裡做客,那個小女孩比小雨點大幾個月。

爸爸媽媽和朋友在客廳里聊天,吩咐小雨點帶著小姐姐去另外的房間玩玩具。

小雨點特別開心,她一股腦地把自己喜歡的玩具都搬了出來,擺了一地,跟那個小姐姐一塊玩兒了起來。

臨走,小姐姐卻戀戀不捨,看中了小雨點最喜歡的芭比娃娃。

一個要要,一個怎麼也不肯給,哭啊,鬧啊,一番折騰。

可惜胳膊擰不過大腿,爸爸媽媽還是硬搶下玩具塞給了客人。

爸爸說「小雨點,你都上學了,是大孩子了,要懂得跟別人分享,不能小氣和自私啊。

這個情景眼熟嗎?我們大多數人可能在童年時都有過小雨點這樣的經歷,或者我們現在正在扮演著小雨點父母的角色。

但不知你是否還記得,或者你是否能體會到,那種本屬於自己的東西被奪走、所有人突然都站在對立面指責自己的痛苦嗎?

微博上經常有人分享類似的童年經歷,爸爸媽媽朋友或同事家的、鄰居家的、親戚家的熊孩子想要自己的玩具/零食,然後大人們打著「分享」的旗號行「搶奪」之實。

事隔二十多年,當年的那個小孩子依然對彼時的情景記憶猶新、耿耿於懷,而評論里一邊倒的贊同之聲更是說明這樣的感受絕不是個例。

比如下面這個。

這些痛苦的「分享」經歷,一方面是因為家長好面子造成的,但究其根源卻在於我們普遍認為「分享」是一種美德,是需要灌輸給孩子的價值觀。

我們希望孩子被教育成一個慷慨大方的人,而不是自私小氣的人。

「分享」之所以成為人類普遍認可的價值觀,肯定有其合理之處,東西方都是如此。

Sharing is caring,分享即是關懷,在西方社會中,分享被認為是一個人從小就應該具備的道德。

孔融讓梨則是我們中國家喻戶曉的分享故事,四歲的孔融不僅知道要跟兄弟們分享梨子,還知道把大的梨子讓給哥哥和弟弟,自己拿最小的。

而到了現代,我們也依然提倡分享精神。

因為貧富差距和不平等的存在,慈善組織會到「有」的一方進行募捐,然後分享給「沒有」的一方。

通過分享,得到幫助的人可以渡過難關,給予幫助的人也感到滿足和快樂,絕對算得上雙贏。

可是,分享本應該是這麼美好的事情,怎麼到了孩子身上就變味兒了呢?這是因為分享是成人世界的法則,但孩子可不是生來就懂得分享的。

如果我們非要在孩子還沒法理解「分享」的時候將這個概念強加給孩子,那難免會起反作用。

按照埃里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理論,孩子在6、7歲之前的時間段里,主要學習的是如何信任周圍的人群和環境,如何滿足他們自己的需求,是一個不斷探索「自我」的過程。

他們還無法體會別人的感受,並不能理解如果你不跟他分享,他會很難過這樣的情境。

當孩子自己並不會主動分享時,父母說多少遍「你要懂事」、「你要分享」、「你不能自私」,在孩子看來都只是大人通過威逼利誘來強迫自己放棄對東西的所有權。

康奈爾大學人類發展系的兩位心理學家Nadia Chernyak和Tamar Kushnir在2013年的《心理科學》(Psychology Science)上發表了他們最新的實驗和研究成果:強迫孩子會大大損害他們主動分享的意願

通過對72名平均4歲孩子的實驗,他們發現那些有自由選擇(可以選擇把貼紙留下,也可以把貼紙送給小玩偶讓它開心起來)的孩子比沒有選擇(你要把貼紙送給小玩偶,這樣它才能開心起來)的孩子更願意主動分享。

也就是說,如果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他們更願意去主動分享;但如果僅憑大人灌輸他們「需要分享」的觀念,他們會覺得厭煩和不滿,反而不願意去分享。

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Laura Markham也在她的暢銷書Peaceful Parent, Happy Siblings(《平和父母,快樂手足》)中提到類似的觀點,「強迫孩子分享並不能讓他們真正學會分享,成人的干涉只會讓他們覺得困惑,似乎有人跟他們要東西,他們就一定要違背自己意願去『給予』。

強迫孩子去分享,不僅不能真正教會孩子分享的真諦,還會給他們造成心理創傷。

家長不顧孩子的反對,將本來屬於他們的東西搶走,孩子會缺乏安全感,他感到保護不了自己的東西。

為了避免以後再出現東西被搶走的情況,孩子很可能會事先把玩具藏起來,變本加厲地反抗「分享」。

當孩子表述的是真實情況時,比如「這是我的」,父母本應該站在孩子一邊,但卻辜負了孩子的期待,讓孩子感到背叛,產生信任危機

正像前面提到的,6、7歲之前的孩子正是建立對周圍環境信任的階段,尤其是對父母的信任,而此時打破這樣的信任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嚴重的,孩子會覺得父母保護不了自己,不值得信任。

強迫「分享」不僅在物質上剝奪了孩子對物品的所有權,還從精神上打擊孩子「不懂事」、「太自私」,讓孩子因為這樣的指責感到自我懷疑和自卑

他會很自然地想,是不是我真的不懂事,是不是我太自私,爸爸媽媽都因為我這樣生氣了,看來我是個壞孩子。

沒想到一件看似沒什麼的小事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

不過,還沒完,除了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和心理陰影,成人強迫下的分享還會讓孩子對這個世界產生錯誤的認識

要是我哭得夠大聲,我就能得到我想要的,哪怕這個東西不是我的。

在文章一開始的故事中,那個小姐姐坐在地上大哭大鬧,大人都顯得束手無策,最後只好妥協。

而這樣的情形看在小雨點眼裡,就是誰大哭大鬧,誰就能得到玩具,不管那個玩具本來是屬於誰的。

在這樣的觀察下,孩子很容易形成錯誤的認知,相信只要更大聲地哭鬧,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其實,這種邏輯在我們現實的成人世界中俯拾皆是。

比如醫鬧,明知不是醫生和醫院的責任,但堵在醫院裡大鬧一通就能拿到賠償,那他們可不是拚命豁出去撒潑打滾嘛。

其他小朋友一直跟我搶東西,我討厭他們。

分享本來應該是一種和諧共處的雙贏局面,但強迫之下的「分享」行為卻與初衷背道而馳,讓雙方站在了「競爭」的對立面上。

一個人得到就意味著另一個人失去。

而這樣的惡性競爭關係讓孩子之間的相處蒙上了一層陰影,很難產生真正的友誼。

美國的學校其實已經認識到強迫「分享」的危害,於是在小學低年級(K-2)時就特彆強調了教室和操場中的「分享規則」。

首先,因為在學校里,大多數東西都是屬於公用範圍內的,並不存在所有權問題,所以沒有哪個小朋友可以獨占。

但是,當一個小朋友正在玩兒某一個玩具時,其他人是不可以爭搶的。

這個小朋友可以選擇在一定時間裡一直保有這個玩具,哪怕他去衛生間,這個玩具也得為他保留,直到這個小朋友的時間到了,輪到下一個人。

在其它場合處理分享問題時會稍微複雜一點。

情境一:小A在公園裡玩自己從家裡帶來的玩具,小B跑過來想一起玩,他需要禮貌地詢問,「你願意讓我跟你一塊玩嗎?」或者「等你玩完了,能借我玩一會兒嗎?」但是,小A並不需要一定答應跟別人分享玩具,他可以選擇拒絕。

如果我們是小A的父母,此時不要去講「好孩子要分享」這樣的大道理,我們要尊重孩子之間的溝通。

如果小B或他的父母表現得特別過激,想去搶玩具,或者指責「你太自私了,你要學會分享」,而小A對於這樣的局面感到手足無措時,家長可以適度干預,「小A,這個玩具是你的,你有權利決定要不要分享」。

如果我們是小B的父母,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首先,這個玩具是屬於小A的,他願不願意借給你是他的權利,借給你你要感恩,不借給你你也不應該爭搶和抱怨;其次,你應該了解事情並不是總按你希望的方式進行,你可以哭鬧,但哭鬧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情境二:公園裡只有一個鞦韆,小A先到的,他玩兒的很開心。

後來小B也來了,他也想玩兒鞦韆,於是他應該先去試著跟小A溝通協商,「等你一會兒玩好了,我能接著玩兒嗎?」因為鞦韆是公用設施,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所以無論小A多喜歡鞦韆,都不應該拒絕小B的要求。

但是,這不意味著小A必須立刻跳下來,把鞦韆讓給小B,他們可以商量出一個解決方案。

此時,由於孩子對時間的概念還不是很清楚,家長可以適當干預。

「小A,你已經玩兒了20分鐘,再玩兒十分鐘就應該輪到小B了。

你如果還想玩兒,可以等到小B玩好的。

」這樣,孩子就很清楚,他不是被迫分享的,他是在自己時間到了之後與人主動分享的,他會感受到分享帶來的滿足感。

而且,如果他願意等待,他還是可以再玩鞦韆的。

同時,小B在這樣的過程中也學到,他可以要求分享,但這樣的要求需要商量和溝通,爭搶和哭鬧是沒有用的;儘管他得到了分享的機會,還是需要耐心等待,而等待也是孩子成長中必須學習的一項內容。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希望家長能夠蹲下身子,處在與孩子一樣的高度,去看待孩子眼中的世界。

如果我們不願意跟別人分享新買的衣服,孩子也一樣不願意分享他們的玩具,我們不應該因為玩具在我們眼裡「不算什麼」就認為它們在孩子眼裡也「不算什麼」。

只有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哪怕只是幾歲的小朋友,我們才能更好地去引導他們的心理發展。

分享很好,但時機和方法更重要。

「美國留學媽媽圈」活動預告

新SAT 6月4號考後情況分析

時間:6月9日(周四)晚8點

主講:朗播網創始人CEO杜昶旭

伯克利媽媽對於兒子留學伯克利的反思

時間:6月10日(周五)晚8點

主講:伯克利媽媽Connie

參與方法:加媽媽圈助手 【mamaquanzhushou] 好友,註明孩子年級,所在城市,及感興趣的講座。

助手會將您拉到相關講座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千萬別讓「孔融讓梨」誤導了孩子!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把各種友好往來都看的無比神聖。國之如此,家亦然。我們從小被「孔融讓梨」的故事深深地植入大腦,到現在也一直被長輩津津樂道,一代代的傳教給子孫。「孔融讓梨」或許是真正意義上的分享,...

寶貝哭鬧脾氣大,能把家長氣炸!小編來支招!

有個暴脾氣的娃,就像晴朗的天氣突然電閃雷鳴,能把積攢了一整天的好心情瞬間擊垮!一位媽媽向科長留言哭訴:孩子一不如意,就哭鬧不停,甚至用手指對著我大吼大叫:為什麼你們大人的規矩那麼多,就不能聽我們...

"別讓孩子出問題"在安全管理上的意義

  家長B:不給寶寶要挾父母的機會我看過前蘇聯英雄舒拉小時候的故事:一次他非要在飯前就吃飯後才可以吃的粉羹,爸爸媽媽不僅沒有同意,而且沒有哄他,屋裡只剩下舒拉自己。他哭喊了一陣後,不見回音,自覺...

你會讓寶寶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人嗎?

很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寶寶和別的小夥伴接觸玩耍過程中,別的寶寶拿了自家寶寶的玩具或其他東西,自家寶寶會立即哭鬧甚至伸手打人,寶媽們遇到這樣的情況往往手足無措,一些寶媽抱走孩子,一些寶媽責怪...

孩子不想上幼兒園的4大原因

新生剛入園常常會哭鬧,不想去幼兒園。這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爸爸媽媽們也往往因此很心疼,很糾結?說一個真實的例子哈,班上一個孩子平時都是奶奶送來上學,前幾天媽媽送來上學,卻在班上門口哭鬧不願意進來...

孩子排隊盪鞦韆引發的分享思考

女兒8個月大了,特別喜歡盪鞦韆,昨天我們去盪鞦韆,兩個鞦韆都有小朋友在玩,一個2歲多的小姐姐和3歲多的小哥哥,還有一個小姐姐在排隊等著,我們也去排隊等著。盪鞦韆的兩個小朋友玩的也很高興,我們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