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讀者 | 關於0-1歲閱讀的那些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很多這樣的聲音,「1歲以下嬰兒的專注力只能持續1-2分鐘」,「1歲以下嬰兒給他反反覆復讀個三兩本書其實就夠了」,以我跟孩子的共讀經歷來看,我是不同意的。

Timmy還沒滿月,吃飽喝足神清氣爽,我伏在小床邊看著她,一手輕輕讓她握著,一手輕輕環擁著她,輕聲給她讀詩、唱童謠、說話,她安靜恬然,或專心凝視我,或伸手摸上我的臉,或抿嘴微笑,或笑出聲來,我可以看到她眼睛裡的光彩。

所以我不信嬰兒缺乏專注力,需要改進的是我們與嬰兒的互動方式和互動質量。

她剛滿一歲,書蟲歷史也滿一年。

看的書不太多,卻也不算少,有自己的喜好;會自己從小書架里選書,看完會自己放回去;不小心把書弄髒了,會扯過紙巾或用衣袖擦擦;會自已翻書,有時候咿咿呀呀說個不停像在念書,有時靜靜捧書研讀時而蹙眉時而樂呵,興之所致直接上嘴。

她熟悉書,熱愛書,珍惜書,書是她的玩具,是她的夥伴,是她認知世界、宣洩情感的輔助工具,是她安全感的來源之一。

於我們而言,書是我們豐富溝通內容、豐富互動方式的工具,是提醒我們放下家長的架子真正進入到孩子內心的良藥,是教我們如何向孩子表達愛意、如何更平等對待孩子的良師益友。

我很享受這樣的共讀體驗。

1歲寶寶其實懂很多事

與所有的嬰兒一樣,Timmy甫一出生就知道自己的口糧在哪裡,能辨別媽媽的氣味和媽媽的聲音,喜歡聽媽媽背詩、唱歌、讀書。

1個多月時,眼睛盯著布書,舞之蹈之,還要抬起小手衝著布書上吊著的小玩偶空抓一下,樂得咯咯笑。

2個月時,與布書親密無間,在布書的引誘下,俯臥和抬頭時間拉長,完成了翻身的準備動作。

3個月時,開始接觸真正意義上的書,能認真聽完媽媽講完一本書,而且一口氣要聽幾遍。

愛上《道道圈圈》,喜歡跟隨媽媽的手指順著線條移動。

4個月時,已經熟練掌握翻書(紙板書)技能。

通過翻書,學會了開門(前提是門稍微打開一點),學會了在門打開後往後躲閃一下以免被門打到。

會親吻《蹦》中的小女孩。

5個月時,學會了打滾,完全停不下來,只在讀書時能安靜下來。

6個月時,能自覺把書上的蘋果與現實中的蘋果聯繫起來。

7個月時,會自己坐著認真翻書,自言自語自娛自樂。

8個月時,會兩手抓著《好餓的毛毛蟲》里蝴蝶那頁使其飛舞。

不管爬向何方,只要媽媽拿起她喜愛的書讀上幾句,立馬嬉笑著飛爬而來。

9個月時,會明確表達出自己對書的喜好,今天高興看這本,今天偏不要看這本。

10個月時,喜歡自己拿書,不管是紙板書還是普通的書,都能一頁一頁地翻,而且拿反了書還會自己正回去。

11個月時,開始能理解繪本中簡單的故事情節,比如說小桃子。

讀到climax(例如狗熊擋路、仙人掌要跟小桃子貼臉之類),要「啊」一聲然後開心拍手,看到小桃子哭會跟著假裝發出嗚嗚哭聲。

看到大衛伏在媽媽肩頭熟睡,會裝睡打呼,還會用手一下一下輕拍大衛,就像媽媽平常哄她睡一樣。

12個月時,已經能很好地把讀過的書比較漂亮地擺回原位。

所以,1歲以下寶寶也是懂很多事的。

現在有很多文章,談及早期閱讀的好處,比如愛的滋養、文藝的薰陶、語言的啟蒙、知識的滲入,還有行為指導、情緒管理等諸多妙用。

但我並不是受這些功用的激勵才開啟這段親子閱讀之旅的。

我愛書,家裡充滿了書,所以自然而然地會把書帶進孩子的世界。

我一直覺得,沒有明確實用目的的、有趣的閱讀體驗對於孩子而言恰恰是最有益的。

一直以來,特別害怕回答「這有什麼用?」這種問題。

因為我閱讀的落腳點只在愉悅,不是為了給孩子打基礎,不是為了讓孩子更乖更聰明。

但這種回答在提問人看來卻常是虛偽而又缺乏誠意的。

所以特別羨慕很少被問「這有什麼用」的蔡康永。

「人生,不是拿來用的」。

「愛情,光榮,正義,尊嚴,文明,這些一再在灰黯時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對很多人來講『沒有用』,我卻堅持相信這些才是人生的珍寶,才禁得起反覆追求。

」(蔡康永《痛快日記》)

讓孩子多讀書,爸爸媽媽自己呢?

常有媽媽向我訴苦,稱自己的孩子不愛看書。

或小時候還能讀讀繪本,到了小學、初中,簡直恨不得一本書都不看,或者只看網絡文學、同人作品、色情小說。

她們看了很多「讓孩子愛上閱讀」的文章,嘗試用金錢、物質獎勵,但收效甚微。

可我仔細觀察,那些孩子的家長們閒暇時光被電視、手機、敦促孩子快寫作業給占滿了,家長自己是不讀書的。

家庭成員共有的閱讀習慣、純粹因書而起的快樂,這可能是孩子得以保有終身閱讀習慣的兩個必要條件吧。

突然想起虎媽蔡美兒來。

她的理念我並不認同,到現在,對她的書也沒什麼印象了。

記住了兩句話(大概不是書中的原話):「沒有孩子天生就會努力,完全把選擇交給孩子,孩子會自然地選擇輕鬆」,「因為對自己嚴格要求,因為自己能夠以身作則,所以有底氣對孩子提要求」。

很難想像沉醉麻將桌前的父母養出從小愛書的孩子。

沒有得到好的引導,孩子也很容易止步於膚淺的,甚至低俗的閱讀。

如果書讀一半孩子跑開怎麼辦?隨她去唄。

也許換個時間、換個講讀方式,孩子的反應大不相同。

也常有父母因孩子搶書、啃書、撕書困擾不已,其實這些都不是問題,只是現象而已。

我所做的,就是提供安全的選擇(比如說布書、紙板書、廢報紙),滿足她種種出於好奇的探索。

Timmy小月齡時,不愛「看」書,喜歡「玩」書。

愛啃咬拉扯摳摸翻,愛用臉和膝蓋撐著自己挪去夠書,愛把書放進盒子裡取出放進,愛從左到右、從右到左、正著反著來回翻書,愛揪住兩頁書一張一合,愛拍打或親吻書上的某個畫面,愛把書反覆遞給鏡中的自己,愛把她心愛的娃娃摁在書旁然後拍手大笑……她與書獨處時的小動作、小表情,我都覺得可愛透了。

而她經由書,趴坐爬站之類的大動作,手掌、手腕、手指的精細動作,以及手眼協調,都得到大量的、充滿創意的、為我們帶來無數歡笑的練習機會,這也是可喜的成長。

姿勢什麼的,不重要

沒有孩子前,想像中的親子閱讀是這樣的畫面:把孩子抱坐在腿上,甜蜜地依偎著,默契地一頁一頁看下去,是非常平和有愛的交流。

這樣的畫面,在我家卻極難得。

滿4個月前,Timmy清醒時更多是躺著或趴著。

讀書時,我常躺在她身邊或者蹲在床頭。

Timmy是個好奇的孩子,喜歡觀察大人讀書時的表情和嘴型。

在她可以靠坐後,一般讀書時都是一個人抱著她,另一個人把書橫在胸前,兩大一小共同分享讀書的樂趣。

Timmy是個好動的孩子,喜歡自由,所以她會翻身後就不太喜歡被長時間抱在懷裡(抱出門遛彎另當別論)。

會爬會站會走後,即使她自己主動求抱抱,抱了三五分鐘也是要掙脫的。

她喜歡趴在我面前,擺出馬上就要掉頭走人的POSE,蓄勢待發。

一邊試探性地往外爬兩步,一邊回頭看看書望望我。

高興了,一陣風似地爬過來,急急地攀住我搶下書,或者搶著翻頁。

有時她覺得無趣,便頭也不回地爬遠了。

後來能力升級,改為蹲坐/跪坐在我面前,也早早做好了撤退的準備,要麼撲進我懷裡坐在我腿上好好看書,要麼站起身來連爬帶走地遠離。

離開後,有時會回頭邀請我放下書跟她來遊戲,有時也就自顧自地玩耍去了。

給她讀書就像兩軍對壘,勝了,她被你和書吸引;敗了,你只能抹抹臉下次再來。

她喜歡把書攤在沙發上,站著翻書。

她喜歡媽媽把書立在地上,背書給她看,而她跟著媽媽的歌聲、跟著媽媽的動作,認真地模仿著,拍手、跺腳。

她喜歡坐在小書架前,靜靜地選好一本書,取下,像模像樣地翻頁,沉浸在這一方小天地里,書聲朗朗,表情豐富,我就在旁看著這小小的外星人一樣的娃娃,常常看入了迷。

差不多11個月大時,她喜歡自己挑好書塞在我手上,然後偎過來聽我讀書。

但她常常不肯坐下,她要跪著或者站著,然後頭靠在我身上。

我們經常不在一個頻道,比如我「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還沒讀完,她已經急急地伸手翻下一頁了。

我也就先由著她了,跟著她的步調天馬行空發揮一番,然後再一遍遍嘗試,慢慢地把她引誘過我這一國來,或者,自己跑過她那一國去。

我曾經糾結過親子閱讀時的姿勢。

我想,這類形式沒什麼好在意的,只要大人和孩子舒服、自在,能享受到這段閱讀時光的樂趣,孩子有參與感,這樣就足夠了。

老人常說,養兒如栽樹,養女如種花。

我們以愛為土壤,適時施肥、澆灌、除草,但不能安排她長成什麼樣子、開出什麼樣的花、結成什麼樣的果。

成長,主要是孩子自己完成的。

她不是我們的提線木偶。

養育孩子不是做科學實驗,父母的小問題小錯誤應該是被允許的。

從來無意立志做個完美媽媽,雖然反思和內省是必需的,但焦慮和不安是有害的。

坦然地承認自己的不足,力所能及完善自己,相信孩子的力量。

即便是嬰兒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緒、自己的喜好,她是與我們一般平等的獨立個體。

借用郝廣才的話,以平等的態度面對孩子,是親子閱讀的基本態度。

如何挑繪本

很怕別人要求開書單。

書讀得多了,視野開闊了,閱讀品味自然也就形成了。

父母如此,孩子也如此。

不加分辨地照單全收,是極不負責的。

當然,要在茫茫圖畫書海洋中選出相對靠譜的書,還是有捷徑的。

看獲獎情況:凱迪克獎、凱特·格林納威獎、國際安徒生童書獎、德國青少年文學獎、布拉迪斯拉發國際插畫雙年展大獎、博洛尼亞國際兒童書暨插畫展、紐約時報最佳圖畫書排行、ALA好書獎、信誼圖畫書獎……

看出版社(國外):學樂、企鵝(DK、Ladybird)、HarperCollins、麥克米倫、Simon & Schuster、Candlewick Press、蘭登書屋、福音館、白楊社、格林文化、親子天下、信誼、遠流、和英、小魯文化、青林、漢聲、三之三……

看策劃機構(國內):讀庫、信誼、啟發、耕林、和英、蒲蒲蘭、愛心樹、毛毛蟲童書館、暖繪本、奇想國……

看閱讀指導書:《親愛的天才》、《傑出圖畫書插畫家》系列、《好繪本如何好》、《世界圖畫書:閱讀與經典》、《幸福的種子》、《騎鯨之旅》

看閱讀推廣人:鄭明進、林真美、阿甲、蘿蔔探長、天使魚、圓貓記、楊政、李一慢、深圳小刀、瞳伴、粲然、滿滿媽、巴依老爺、三川玲(需辨別部分推廣人應出版社邀請或為推銷書籍的社交文、廣告文)

看作者: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這裡不妨提幾個可能在媽媽圈內知名度不大高的中文繪本作者,比如於大武、賴馬、保冬妮、於虹呈……

看翻譯:唐亞明、林良、阿甲、彭懿、任溶溶、范曉星、陳木城、柯倩華、方素珍、魏舒……

給孩子選書時,固然我有時會參考下各種獎項評選、知名閱讀推廣人的推薦,會參照其它同齡寶寶閱讀的反饋,會先惦量下自己的喜好,但更重要的是,低下身來,觀察自家的這個寶寶,她目前大動作、精細動作發育程度,她當前的認知水平,評估下她喜歡這本書的可能性有多大。

孩子還小,選書買書多由父母代勞。

再怎麼試圖丟開自己,再怎麼幼者本位,也不可能抹掉這個成人角度。

挺喜歡兩小千金媽媽的辯解:

「如果說我給孩子讀書買書是我成人的角度,那麼我要說,我這個成人角度,是在孩子是小寶寶的時候,跪下身來,在孩子3,4歲的時候,蹲下身來,在孩子更大的時候,才站起來,牽著她們的手往前看,往前走。

我總有放手的一天,但那個時候我沒有遺憾,我很放心,因為我知道,她們知道身後有我。

一直很反感教化訓誡意味太濃的書,也不喜歡強調學習認知的書。

總是堅持,知識技能的掌握,行為習慣的培養,乃至對藝術的欣賞和對美的鑑賞,應是孩子自然自願習得的。

微信張小龍在知乎回答關於用戶體驗的問題,說用戶體驗的目標是,做到「自然」。

又強調,「自然」可能容易導致玄學,因此這裡想強調的是,「自然」的思維方式一般是需要長期的非常理性的訓練才能獲得,而不是突然幻想自己獲得了一種使用「自然原則」的能力。

養育過程中的自然,也同樣不是如遇神啟、任性妄為。

自然,不是讓父母無為,不是放任孩子自生自滅。

只有了解孩子的生長發育客觀規律,只有認真觀察自己的孩子摸清她的個性發現她的興趣,只有自己不斷地構建自己的知識譜系提升自己的審美趣味,才能儘可能自然而然地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判斷力,協助孩子實現自我的成長。

書,是買還是借?

我買書有怪癖,一般只買自己讀過的書。

「讀過」,不僅是讀過並喜歡其中的內容,還包括讀過並喜歡它的裝幀、排版、用紙、手感。

同樣的書,不同的編繪者,不同的出版機構,呈現方式會有很大區別。

不同的讀者,對書的要求是不一樣的,看再多照片,聽再多推薦,不如把書捧在手上翻一翻、讀一讀。

對於嬰幼兒,還要考慮它的油墨是否安全,紙張是否容易劃傷人等等。

讀過內容,沒見過實物,但仍然敢毫不猶豫地下單,這樣的童書繪本,我只信賴讀庫的。

先買後讀還是先讀後買,這是個人喜好差異(可能還跟家庭財力和書房面積有關),沒有高下優劣(尤其現在有些書幾乎不在實體店銷集,也很難實現先讀後買)。

不過,個人的閱讀視野,如果只局限在自家書房,未免偏狹,即便孩子也一樣。

我小時候,在圖書館發現自己心儀的書,借了又借,恨不得整本抄下來;在書店遇到了特別想要的書,每天放學就跑書店看,攢夠零花錢立馬衝去買下來,那種喜悅的心情至今回想起來還覺得美好。

帶孩子一起品評圖書、挑選圖書,是特別好的一項親子活動。

Timmy也很喜歡實體書店。

書店、圖書館、繪本館這樣的地方可以讓孩子有機會跳離家長的選書偏好多接觸不同風格的作品,然後我們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把選書、買書的自主權交到孩子手上。

話說回來,小寶寶看的書要安全、要乾淨、經得起撕扯啃咬,比如布書、小開本的書、切圓角的書,這類書繪本館少,有的話也會擔心是否衛生。

加之嬰兒都喜歡重複,重複也是一種安全感,一本書看上幾百遍也是很正常的,所以買書還是必要的。

少囤書,為孩子未來自主選書留下空間。

我們買書給孩子,是要引導他們發現閱讀的樂趣,而不是要限制他們的閱讀範圍。

大量囤積「好書」以待孩子長大閱讀,這是家長的貪慾,更有甚者,是對孩子未來選書口味的擔憂和質疑,是一種過度保護。

為孩子挑選好書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過大量地閱讀養刁孩子的口味,引導孩子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什麼是好,怎樣是美。

總想著儘早地讓Timmy擁有自主選書、買書的權利,所以不會為她囤積數年後才會看的書籍。

也不會因為擔心某些書絕版就先買為快。

不管怎樣,世上的好東西,我們錯過的一定比遇到的多,遺憾本身也是一種美。

當然,我心裡還住了個小孩,碰到自己心動的童書照收不誤,如果Timmy能從中找到她愛的書,那也是她的緣分,我會很樂意跟她分享,但不管怎樣,那是買給自己的書。

這樣的好處是,如果Timmy對某些書完全不感興趣,我能非常淡定地面對,引誘不成也能瀟洒收手,不會因為心疼買書的錢而不自覺地施加壓力逼迫她讀那些書。

給孩子買的書,首先應是家長自己讀過且喜愛的。

如果家長為孩子選擇的書,家長自己不認同、不喜歡,念起來時難免帶了諸如茫然、寡淡、厭煩、不以為然甚至譏諷的負面情緒,這樣孩子如何能感受到書的魅力?

如何「用」繪本

現在的父母都多才多藝,親子閱讀各顯神通,能歌善演,能結合各種手工、遊戲進行創意拓展,編、導、演才能不斷被激發,網絡上關於繪本拓展的素材和指導也早已呈泛濫勢。

但很少有人強調,為孩子留白,給孩子留下觀察、探索和思考的餘地,不要一味把自己關於書的種種想法、種種創意都灌輸給孩子,而是時不時地讓他們主導這段閱讀時光,由他們通過抓、握、摸、撕、扯這些動作來感受書,由著她靜靜地盯住某一幅圖畫凝視。

悠貝的孫莉莉老師在繪本拓展活動設計上極富創意,她的幾段話說得極好,轉載如下:

「繪本,作為一種課程時尚,和以往出現的種種時尚一樣,是一面鏡子,所有試圖使用它的人,都在鏡子中照出自己原有的價值觀、課程觀、兒童觀。

無論嘴上說的怎樣,一旦你使用了這種新鮮玩意,你就會竭盡全力地把自己相信的東西表現出來。

這很有趣。

面對各種繪本的演繹詮釋方法,兒童的位置仍然是顯課題!

有人帶孩子表演繪本,有人帶孩子創作繪本,有人帶孩子把繪本當作探究線索,有人帶孩子分析繪本,有人帶孩子識字,有人讀給孩子聽……所有這些都不可以說絕對的對與錯,而是在具體的演繹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孩子是主人還是道具,繪本到底有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成為孩子主動學習活動的對象。

現在很多地方搞會課、展示課,語言領域的活動都改繪本閱讀,繪本上各種課。

繪本是道具,孩子是工具,幾不見繪本的美,也不見孩子的真。

所以,我說,各種新鮮玩意都是鏡子。

並不建議家長在家中絞盡腦汁的和孩子拓展繪本。

和孩子讀繪本,更多是心靈交流,隨興所至。

幾十年、上百年的饑渴,促成了如今圖畫書市場的異常火爆。

有一陣子,我的朋友圈被這麼兩篇文章刷屏:「繪本為什麼不是一個階段,而應是一生的閱讀」,「孩子可以讀章節書了,是時候丟掉繪本了嗎」。

眾媽媽們異口同聲,表明了會堅持給孩子買繪本、讀繪本的決心。

是的,圖畫書沒有閱讀年齡上限,我只是覺得繪本被過度重視了。

我能理解繪本市場的火熱:圖畫漂亮賞心閱目,很快讀完有成就感,閱讀門檻低,容易暢銷利潤空間大。

全民閱讀調查顯示,童書市場異常火爆,為數不少的成人自己幾乎不讀書。

儘管火爆,中國童書卻極為便宜,質量相對歐美日台也遜色很多,因為很多家長消費觀念是:儘管孩子吃穿用度樣樣進口毫不吝惜,售價在三、四十元之上的書卻嫌貴。

支撐童書繁榮的力量不是全民熱愛閱讀,而是不輸在起跑線上的競爭和成人對自我成長的逃避。

這種現狀下,比起繪本,橋樑書、章節書、成人自己的閱讀等等更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

每天持之以恆給孩子讀書的爸爸媽媽們,你們每天自己還讀書嗎?

讀圖能力很重要,審美教育也很重要,然而我們的閱讀不能止步於繪本。

做為一名接觸繪本10年有餘的發燒友,我堅持:學齡後乃至99歲,繪本是甜點,字書是主食。

中小學孩子拒絕字書,排除書本身的問題,就跟只刷手機只看標題坦言「字太多看不下去」的成年人一樣,理解能力很可能是有欠缺的。

不能遨遊於優美的文字世界,實在是很可惜的事。

關於每天的閱讀時間和閱讀量

特別有意思的是,不需要刻意訓練,Timmy的每日作息是漸漸固定下來了,每天約摸在什麼時候睡、什麼時候醒、什麼時候餓、什麼時候渴望洗澡……我想其它孩子也是這樣吧,這樣的規律會讓嬰兒覺得安全。

讀書也是一樣的,固定一個時間讀書,固定一個頻率引入新書。

隨著月齡增長,Timmy越發調皮,東爬西竄活力四射,疲於奔命的外婆有次發現書能讓她安靜,所以當天不停給Timmy看書。

我下班回家,看到Timmy(當時8個多月)坐在幾十本書里左擁右抱,翻翻這本,看看那本,拿了這本遊戲一番,再丟開去取另一本,外婆很高興,說靠著這些書Timmy消停了一個多小時,雖然她不時會東張西望,但只要確認外婆在她身邊,她的注意力很快又回到一堆書上去了。

我很心疼外婆帶娃的辛勞,卻無法贊同這樣的閱讀安排。

我在房間和客廳都給Timmy安置了小書架,每個書架放上一些書(從一開始的一、兩本到現在的九、十本,每隔一段時間更換,但不是全部更換,會保留她當下特別偏愛的書,會引入新書,也會把她以前熟悉的老朋友們更替進來。

每天我們固定讀兩次書,早起上班前,我讓Timmy選1、2本,我讀給她聽,然後抱她出去散步;每天下班,我讓Timmy選二、三本,我選一、二本,然後臨睡前擁著她背誦繪本上的故事、背誦詩詞歌謠,述說當天發生的事情。

平時她在家玩耍時,會自己從小書架把書抽出來翻翻看看,如果她把書遞給外婆嗯嗯啊啊地示意外婆講書,外婆也會講,但一般都隨她自由玩耍。

其實閱讀在嬰幼兒成長過程中是件重要的小事,因為重要所以家長要用心陪伴,因為是小事所以不必把大量時間花在閱讀上,小寶寶還是應該多親近自然、多親近其它寶寶、多運動、多感受下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

本文轉載自作者的微博:小羊兒Timmy。

作者微塵桑舟,80後老書蟲新媽咪,家有一歲幼童,而夫妻童心尚存。

食有肉,居有竹,修己育兒不相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親子閱讀8大誤區,昆明家長您經歷過幾個?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親子共讀的重要性,對親子閱讀的裨益也已達成共識。但是,對於學齡前還不習慣或者說沒有自主閱讀能力的孩子來說,往往是錯誤的共讀方式導致了孩子對閱讀的厭惡。今天,我們一起來了...

童書挑選5技巧 讓孩子愛上閱讀

在5月份的京東圖書活動中,我給孩子買了幾十套書。收快遞的時候,恰巧遇上同齡圈的媽媽,她好奇的問道,買這麼多書會孩子看嗎?不少媽媽都和這位媽媽的想法一樣,覺得一兩歲的孩子不需要什麼書,而且這個階段...

一個親子閱讀大V的共讀經歷

有統計數據表明,中國每年出版童書6億冊,銷售總額數10億元;全國90%以上的出版社涉足童書出版; 近5年來,噹噹童書銷量持續增長30%以上 。選購兒童書籍的家長多數都是年輕的「80後」或「90後...

乾貨|所有的親子閱讀困惑來源於你不了解孩子

我們陸續推送了很多親子閱讀的乾貨和小知識,很多爸爸媽媽在後台留言,比較多的是問我們關於親子閱讀的方法,今天我們對一些問題進行了整理,並諮詢了浙師大杭州幼兒師範學院的老師,小編特整理了一下,感謝大...

3-6歲孩子適合看什麼書?精選書籍推薦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疑問:書店和圖書館的兒童書區里有那麼多的書,到底什麼樣的讀物才適合啟蒙階段的小讀者呢?以下有5個貼心建議要提供給父母們。1、人際關係主題的圖畫書 孩子上幼稚園了,在團體生活中,...

了解這些小技巧,孩子分分鐘纏著爸爸玩!

後台有不少爸爸跟我探討親子閱讀的事兒。其中一位爸爸問我:羅老師,都說繪本好,我這幾日也開始試著陪孩子讀書,不過孩子似乎並不滿意,直接跟我說,不要我讀,要媽媽讀。問題在哪兒?陪孩子讀書的講究都有哪...

《東方娃娃嬰兒繪本館》閱讀指南

下面是由馬建寧老師撰寫的閱讀指南,她是南京市第一幼兒園的退休老師,也是一位兩歲多孩子的奶奶。大家在讀繪本的時候可以參考這個指南,這樣可以更好的領會繪本要表達的意圖。祝大家悅讀閱美!《不見了》在孩...

0——3歲寶寶閱讀23問

0-3歲親子閱讀23問保冬妮文閱讀是件好事情,但是好事情也有辦壞的。尤其是在十四億人口的中國,很多家長都恨不能讓孩子跑到最前面,於是,本來很輕鬆、很容易的閱讀,變成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一場又一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