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應對寶寶「打人」攻略,總有一種適合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日常諮詢中,孩子打人是個高頻出現的問題,嬰幼兒「打人」的不同情況需要採用不同應對方法。
近來又有不少媽媽問及這個問題,故特意將文章重新整合編髮,希望對朋友們有所幫助。
前方高能!!!
超長文章超多乾貨來襲
建議先刷小標題~
一、嬰兒期的「打人」並不具有攻擊性
還不會走路、不會說話的「小小人」都會「打人」了嗎?確實哦,這種所謂寶寶「打人」的情況,還真的是普遍存在呢!甚至還會存在「捏軟柿子」的情況,專門打某幾個人。
需要強調的是,大多數情況下,小寶寶所謂的「打人」,和我們所理解的「攻擊性行為」是兩碼事,寶寶還不明白自己的「打人」行為會引起他人的痛苦和無奈。
這個階段,寶寶「打人」可能存在以下幾種原因:
原因一:錯把爸爸媽媽當成了學習因果關係的教具
寶寶在探索世界之前,首先開始探索的是自己,嬰兒期的寶寶會不斷地探索自己的身體部位及其功用。
寶寶在4-5個月後,逐漸開始學習因果關係,如敲擊玩具、把玩具扔開以弄出噪音等。
在這種反覆的實踐中,寶寶逐漸習得因果關係的存在,也越來越喜歡對自己身體的掌控感。
此時,如果孩子在用手拍到媽媽或者爸爸的臉上,發出「啪」的一聲時,看到爸爸媽媽做出了吃驚、故作痛苦或是樂不可支的誇張表情,這種「啪啪啪」的打臉行為就很可能會被維持下來,而反應更為誇張的人,就可能成為常被孩子「打」的「軟柿子」。
▍應對方式
1. 當寶寶打人的時候,不要給予任何表情回應(這個時候即使是生氣或痛苦的表情,寶寶也有可能覺得很好玩),或者把頭扭到一邊,家中其他人也不要大笑或做其他反應。
2. 如果寶寶繼續拍打,輕握寶寶的手,再拿起一個玩具來轉移他的注意力。
我們家奶奶按我說的方法做了,妹妹打她臉的情況就明顯減少了,現在已經幾乎不會出現啦!
3. 允許孩子拍打甚至摔打玩具,讓寶寶逐漸明白他們的每次動作和各種結果(發聲、掉落等)之間的即時因果關係。
原因二:「打人」是表達情緒,尤其是興奮情緒的一種方式
孩子非常容易「高興地手舞足蹈」,特別是還不會說話的寶寶,他們不會說「太好了!」或者「我太開心了!」。
同時他們的手部力量和動作精確度尚未發育完善,邊界意識也尚未建立。
所以,他們在感到興奮、焦慮的時候,思考了問題的是時候,很可能會失控或無意識地「拍打」到他人,而被誤認為是在「打人」。
▍應對方式
1. 向孩子示範認識情緒和表達情緒的方式。
比如,開心的時候可以一邊說「太好了」,一邊歡快地拍手;當孩子焦慮惶恐時,及時擁抱孩子,給他安全感,如果他抗拒,可以買一個那種有軟軟突起或小刺的軟球,讓孩子可以無意識揉捏。
2. 增加孩子的運動量,讓他們的情緒在運動中得以宣洩。
還不會走路的娃,讓他們儘可能多的滿地爬吧,會走路的娃,直接放出去野,讓孩子充分「放電」,能夠有效減少孩子情緒宣洩式的「打人」。
二、幼兒期寶寶的非攻擊性「打人」行為
原因一:「打人」是孩子缺乏人際交往技巧的表現
一些寶寶「打人」是為了吸引其他小朋友關注的方式,只不過他們並不知道如何開啟互動,卻採用了別人可能害怕或者厭煩的方式。
比如,跑到別的小朋友身邊拍他一下,然後笑著跑開,甚至在別人躲開後,又回來再拍一下,別的小朋友可能就會大哭起來。
這下很多的父母就擔心,自家娃會不會成為讓別人家的娃「見而繞道」的熊孩子。
與之相關的是,這樣的孩子,通常也不太明白有時候別人打他是因為生氣了,還以為那也是別人和他玩的方式,所以即使被別的小朋友打了很多次,還要黏上去和他們玩,或者以為打人是遊戲的方式,也用打人的方式來和他人「互動」。
這是旁邊的大人就會誤認為兩個孩子打架了。
其實,這樣的情況,很多是因為孩子外出和他人互動的機會不多,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模式也都是平和安靜型的,孩子很少會看到激烈的場景和面部表情,所以不太理解其他小朋友生氣的表情。
▍應對方法
用社交小故事幫助孩子
1. 找一些關於生氣和小朋友打架的繪本或者視頻,和孩子一起看,告訴他,這樣的方式大家都不喜歡。
2. 找一些繪本和視頻,結合孩子自己的交友實例,向孩子示範如何正確而友好地邀請別人和自己一起玩,教會孩子說:「我們一起玩吧!」、「你好,你在幹什麼?」等開啟溝通互動的語句。
3. 找一些表情圖片,和孩子一起看,並討論哪些表情表示對方已經生氣或不耐煩了,哪些表情表示對方很友好。
4. 在家裡就各種場景和孩子進行情境模擬練習,比如小朋友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他的感受是怎樣的,有這種感覺的時候,小朋友的表情是怎樣的。
5. 在和小夥伴的互動實踐中鍛鍊,媽媽觀察並進行反饋式修正。
原因二:對電視電影人物的模仿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會經常模仿電視里他覺得有趣的行為。
網上有家長說,孩子自從看了《某羊羊》後就喜歡拿著平底鍋敲爸爸的腦袋(可憐的爸爸)。
很明顯,孩子的這種「打人」更多帶有一種模仿的性質。
▍應對方式
1. 篩選一些合適孩子心理發展特點的動畫片,避免暴力內容較多的節目,儘可能不要讓孩子自己看電視。
2. 當孩子已經出現模仿暴力行為時,應堅定地阻止他,並平靜而堅定地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媽媽覺得這樣不好玩!」如果孩子不停止,立即帶孩子停止任何的遊戲活動暫時脫離現場,再平靜地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別人會痛,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帶著孩子向被打的孩子道歉。
3. 也可以通過故事及繪本讓孩子明白打人是不對的,可以參考的兒童繪本有:《我不再打人啦》(小黃鴨習慣養成系列)、《小手不是用來打人的》、《牙齒不是用來咬人的》、《不打人》等。
三、有攻擊性的打人行為
我個人覺得定義是不是「有目的的攻擊性行為的打人」,要根據孩子當時的情緒狀態,是不是很憤怒,知不知道他的「打人」行為會造成對方的痛苦。
比如,前面所說的兩大類情況,就都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打人」。
但是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打人行為會造成別人的痛苦,而他們還是這樣做,目的是為了讓他人退讓或害怕,我們就可以初步判斷為攻擊性的打人了。
比如,搶玩具的時候撓小朋友的臉、扇小朋友耳光;妹妹拿哥哥的玩具,哥哥打妹妹;生氣時報復時的打人等都在這個範圍內。
這種真正意義上的打人原因有很多種,我們主要從夥伴關係、家庭環境以及養育方式三個方面來探討。
(一)夥伴關係
原因一:資源的爭奪
當孩子看上其他小朋友手裡的玩具,或者自己手裡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看上;當兩個孩子同時都想玩某個公共遊樂設施;當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看到他們的同胞侵入他們的領地或者霸占了媽媽的懷抱……這些情況下,由於有些孩子還不會主動進行溝通談判,或者輪流分享,他們就會本能地出現攻擊性行為。
原因二:夥伴間的模仿
夥伴關係對於孩子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兩個孩子在一起只要混熟了,就會很快地開始模仿對方的言語和行為。
很多媽媽反映說,孩子的小夥伴中有一個特別喜歡打人的小朋友,而恰恰自家的孩子又特別喜歡和那個小朋友一起玩,結果原來不打人的孩子也越來越喜歡打人了。
▍應對方法
1. 從小的時候培養孩子的分享和輪流意識。
我家哥哥1歲半的時候,每次出門玩我都會帶上一兩樣他自己非常喜歡,對別的小朋友也有吸引力的玩具。
如果他想要別人手中的玩具,我就手把手地教他拿著自己喜歡的玩具,走到別的小朋友面前,說「換」,試著和其他小朋友換著玩。
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教會孩子等待和輪流的概念。
2.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每次孩子生氣的機會,來教會他認識和用語言描述他的感覺。
你可以運用語言表達你的情感支持,比如「你看起來很生氣呢」,「媽媽明白現在不讓你看動畫片你覺得很失望」等等。
並向孩子示範生氣的時候可以怎麼做(「媽媽生氣的時候喜歡在紙上用力地畫畫」或者「媽媽生氣的時候想要自己一個人待一會」等等),也可以借用其他的小朋友的例子來說(「在遇到這樣問題的時候,有的小朋友選擇……,有的小朋友選擇……,你覺得哪種方法好呢?」),這樣孩子可能更好接受。
3.注意觀察,及時預防和制止。
我在美國這邊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發現,幾乎每個家長都在用心地觀察自己的孩子,沒有人低頭玩手機,即使家長們在聊天,眼光也一直停留在孩子身上,這樣的方式,可以隨時觀察到孩子所處環境的變化,以及孩子的情緒反應。
如果發現孩子和小夥伴發生了衝突,而且情緒反應激烈,就需要家長的介入了,介入的方式可以是向孩子示範溝通技巧。
比如,你可以和孩子說:「你看起來很想玩那個火車,是嗎?」如果孩子回答是,你可以接著說:「那麼,你去問問某某,你們能不能輪流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的反應不大,不要太快介入孩子的小衝突,給孩子自己協調和溝通的機會,孩子需要大量的實踐機會來學習合理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來鍛鍊自己的社交技巧。
4. 當孩子在夥伴關係中出現打人行為時,首先不要當眾責罵或批評,而應立即制止帶孩子脫離現場,同時簡短而堅決地告訴他「***(他的名字),不可以打人!」脫離現場後,平靜地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別人會痛的,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帶著孩子向被打的孩子道歉。
需要注意的是,媽媽的言行一定要一致,不可以一邊打孩子一邊說「不可以打人」,也不建議「孩子打人,就讓他嘗嘗被打的滋味」,否則會給孩子傳遞矛盾的信息,導致孩子認知的紊亂,搞不清到底應不應該打人。
5.藉助幼兒視頻和繪本。
再推薦兩本英文繪本:Little Dinos Don』t Hit (小恐龍不打人)和When I Feel Angry (當我生氣的時候),都非常適合親子共讀。
(二)家庭原因
原因一:養育方式
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他們往往是孩子人生中努力接近和模仿的第一個對象,他們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行為模式。
如果父母平時的教養方式比較嚴厲,傾向於用打罵解決問題,孩子也更大比率會出現較多的打人行為。
在這樣的養育方式中,孩子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認為:生氣的時候是可以打人的,打人會讓人痛,然後那個人就會害怕並乖乖聽話。
於是,他們在和其他小朋友搶玩具的時候,就會用打人來讓別人害怕,「乖乖」把玩具給他;或者每當生氣的時候,就表現出攻擊性的傾向。
如果孩子通過打人達到了目的,如搶到了小朋友的玩具,或是要求得到了媽媽的滿足,那麼他就通過實踐嘗到了打人的「甜頭」:原來打人真是一個好辦法呀!如此這般,他的打人行為就被強化和鞏固下來了。
原因二:婚姻關係和家庭氛圍
大量研究顯示,不良的家庭環境容易導致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如父母婚姻不和、家庭暴力、父母離異、父母有犯罪史等。
曾有人向我諮詢:「我昨天和寶寶爸爸大吵了一架,還打了起來,寶寶當時就在旁邊看著,他嚇得大哭,拚命推他爸爸,然後也被他爸爸狠狠地打了幾下屁股,哭得嗓子都啞了……今天我看到寶寶在用來拿一個衣架打他的玩具熊,寶寶是不是有心理陰影了?」
孩子目睹父母的婚姻暴力對於孩子的影響尤其大。
無論是家庭系統理論、社會學習理論,還是情緒安全假說都表明,長期在這樣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會存在很大的情緒壓力,從而出現很多的負面情緒反應(害怕、恐懼)和行為失調,顯示出更多的逃避、恐懼、以及攻擊性行為。
原因三:吸引父母的關注
父母忙於事業,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忽略了和孩子的親子相處;父母吵架鬧矛盾甚至分居離婚,沒有很好地傾聽和顧及孩子的感受;父母決定再要一個孩子,媽媽懷孕期間或者二寶出生後,老大覺得自己被忽略……
孩子通常都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想把父母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的身上,他們一開始可能會儘可能表現得更好,希望父母可以注意到他們的良好行為。
如果父母沒有發現,忽略一直繼續,他們可能就會出現各種問題行為,有的孩子表現在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上,有的則表現在夥伴相處上,他們寄希望於自己的問題行為可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有些父母在孩子表現良好的時候無視他們,在他們有問題行為的時候則給予大量的關注(雖然可能不是正面的關注,而是批評、指責或者懲罰),這繼而更加強化了孩子的問題行為,他們會想:「噢,原來我表現好了是沒有用的,我表現差了爸爸媽媽才會注意到我的存在。
」於是,孩子的問題行為就會變得持久甚至升級。
原因四:父母給孩子太多的限制
有時候我們給孩子的限制太多了,這個不能玩,因為太髒;那個不能玩,因為太危險;你要喊人,不喊人就不是乖寶寶;你要分享,不分享媽媽不喜歡你……
我們大人在被過多禁錮和強迫的時候,會覺得壓抑,會生氣會反抗。
孩子也一樣,果正常需要長期壓抑得不到滿足,容易產生心理挫折,從而產生瀰漫性焦慮和攻擊性行為。
可是孩子不太會考慮行為和後果之間的關聯,當他們的憤怒的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以各種逆反行為或者攻擊性行為爆發出來。
很多孩子就會直接地使用打人的行為來發泄心中的憤怒,哪怕他們知道被打的人會疼,他們也顧不了啦,甚至有些孩子的憤怒累積過多,看到別的小朋友哭泣他反而會覺得很開心。
▍應對方式
1. 不要恐嚇孩子,避免打孩子
孩子小的時候,恐嚇和打罵的方法對孩子的行為管理或許有一定效果,然而這是以犧牲孩子的安全感為代價的,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父母的反叛也會越來越厲害,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甚至動手打父母。
所以,父母完全沒有必要用讓孩子反叛、變得攻擊性為代價,來獲得短暫不持久的「聽話」。
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儘可能採用「正面管教」的方式,既能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又能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 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
在你能接受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給孩子自由選擇和自由發揮的機會,尊重孩子的想法,試著在了解孩子感覺的基礎上引導孩子,而不是一味強迫。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其實是一個雙贏的過程,因為每個人在有選擇權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對生活有著很好的控制感。
比如,你問孩子:「你是想現在洗澡還是五分鐘以後再洗?」其實早五分鐘也好,晚五分鐘也罷,對於大人來說是沒有太大差別的,卻可以不費口舌就收穫一個配合的孩子;而孩子呢?也能感覺到他們自己做主的掌控感和快樂感,這個過程也是鍛鍊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這就是「雙贏」的過程,何樂而不為呢?
3. 二寶家庭應兼顧兩個孩子的感受
父母要避免忽略任何一個孩子的感受,既要考慮老大的感受,也不能矯枉過正,完全以老大為主,犧牲和老二的互動時間。
建議創造機會,父母帶著老大和老二一起玩,也分別給兩個孩子獨一無二的、各自分別和爸爸媽媽獨處的親子時光。
4. 處理好夫妻關係
一定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爆發劇烈的爭吵甚至肢體衝突。
如果孩子不可避免地目睹了,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為一件事有不同意見而爭吵,並不是不愛對方了,也不是因為他的原因。
如果實在存在無法解決的分歧和爭端,雙方決定結束婚姻,建議平和地協商,並告知孩子父母是因為彼此性格不合適繼續一起生活,不是因為孩子的原因而分手。
無論何時,不要綁架孩子的意願,讓孩子當「調解員」、「評判員」,向孩子哭訴一方的不是,要求孩子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譴責另一方;或者向孩子哭訴:「要不因為你,我早就不和他/她一起過日子了!」 這樣會讓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責和無助之中。
除上述談及的原因之外,寶寶打人還可能和以下因素有關係:發育行為問題(多動症、自閉症、語言障礙等)、遺傳因素(20世紀70年代有報導染色體異常和47XYY和47XXY與反社會、攻擊性有關)、氣質特徵、激素水平、感覺統合能力失調等。
所以,對於父母來說,發現孩子有「打人」的行為,不要馬上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而是應該平靜下來,仔細觀察和思考,孩子的「打人」是否具有「攻擊性」,還是其他的原因?孩子的「打人」行為」是受什麼因素的影響,家庭養育、夥伴關係,還是其它?背後到底傳達了怎樣的信號?然後我們才能採取針對性的應對方式。
一旦孩子被貼上「愛打人」、「壞孩子」的標籤,就容易使周圍的人(即使初次接觸孩子的人)對這類兒童的過失行為、攻擊行為過於敏感和關注,有時反而容易強化他們重複發生攻擊行為。
家有「打人」寶寶怎麼辦系列(2) ——幼兒非攻擊性的「打人」
我們前一篇文章聊 到小寶寶的「打人」行為不是暴力和攻擊性的,而是探索身體部位功用、體驗即時因果關係,以及情緒的無意識表達方式。那麼,幼兒期寶寶的打人行為呢?他們的 打人行為都是攻擊性的嗎?也不全...
家有「打人」寶寶怎麼辦(4) 夥伴關係和寶寶打人的關係及應對
前面三篇文章,我和大家聊了嬰幼兒哪些情況下的「打人」並不是攻擊性行為,也聊了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和攻擊性打人行為的關係以及應對方式,沒有看到的父母朋友們可以在歷史文章里去查找。這裡,我再和大家聊一...
一言不合就打人?家有「熊孩子」怎麼辦可好?
訂閱「超級育兒師」,貼身育兒管家編者按: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曾經聽話的「天使」寶寶變得暴力起來——一言不合就打起人來,這可怎麼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往期的「小問題大麻煩」曾和爸爸媽媽們聊過,如...
家有「打人」寶寶怎麼辦系列(3)——養育方式和寶寶打人的關係
前兩篇文章,我們分別討論了嬰兒期和幼兒期寶寶在哪些情況下出現的「打人」不能被定義為「攻擊性行為」。我個人覺得定義是不是有目的的攻擊性行為的打人,要根據孩子當時的情緒狀態,是不是很憤怒,知不知道他...
史上最全應對寶寶「打人」攻略之「攻擊」
我個人覺得定義是不是「有目的的攻擊性行為的打人」,要根據孩子當時的情緒狀態,是不是很憤怒,知不知道他的「打人」行為會造成對方的痛苦。比如,前面所說的兩大類情況,就都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打人」。但...
孩子愛打人的3大應對方法
終於開學了,許多爸爸媽媽都在默默歡呼:終於可以把孩子送回學校(鬆口氣)了。可鬆口氣的念頭還沒從腦子裡過完,就又開始擔心起來。學校集體生活,人人都是家裡的寶貝,擔心自己孩子會不會受欺負的同時,也難...
懂得這些,寶寶愛打人小毛病,輕鬆解決?
寶寶愛打人的原因?1. 來自環境 寶寶具有此方法模仿的天性,父母給他提供什麼樣的環境,他就會不加選擇地吸收周圍環境給予他的一切。寶寶模仿的對象來自小夥伴,電視電影等各種媒體,也來自他周圍的成人。...
史上最全應對寶寶「打人」攻略之 家庭
原因一:養育方式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他們往往是孩子人生中努力接近和模仿的第一個對象,他們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行為模式。如果父母平時的教養方式比較嚴厲,傾向於用打罵...
你家有個愛打人的寶寶?這裡有一份應對指南!
孩子脾氣暴躁,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只要不順心,突然就打人,我都快不敢帶他出去玩了。我女兒越大越沒規矩了,親戚朋友只是友好的想要抱抱她,她就打別人,顯得太沒教養了怎麼辦?寶寶總愛動手打人,這麼小說...
寶寶總是咬人打人怎麼辦?
想想爸媽總是害怕帶寶貝跟小朋友玩,因為有太多次記錄是想想打人或者咬人,滿懷歉意的離開玩的正開心的地方……這種場景屢屢出現,令人尷尬但又沒有好辦法,奶奶說是家裡看喜洋洋看出了個灰太狼孫子,才會這樣...
寶寶愛打人,媽媽不用緊張,你的態度是關鍵
捲毛1歲半的時候開始打人了,我可愛的捲毛怎麼會是個「小暴君」呢?發現她這一問題時,哀家內心是痛苦的。事情還得從春節說起。好不容易盼到過年了,一家人終於可以團團圓圓的,我腦海里也開始幻想妹妹的兒子...
寶寶總「打人」,如何「糾正」?
豆豆1歲多,最近媽媽發現小傢伙,總是揮著小手要打人。即使對方小朋友是想和他玩,豆豆仍舊揮著小手,同時說「打」。媽媽很擔憂,小豆豆總是亂發脾氣要打人,媽媽都不知道怎麼應對了。
你以後還敢這樣買繪本嗎?繪本對孩子有多危險,你知道嗎?
現在,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親子閱讀和學習。很多家長也是一看到推薦的好繪本就買回家。但是,給孩子看的繪本,不是應該是經過嚴格篩選的嗎?近十年來,童書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年銷量20多億冊,額度...
史上最全應對寶寶「打人」攻略之嬰兒期的「打人」並不具有攻擊性
還不會走路、不會說話的「小小人」都會「打人」了嗎?確實哦,這種所謂寶寶「打人」的情況,還真的是普遍存在呢!甚至還會存在「捏軟柿子」的情況,專門打某幾個人。需要強調的是,大多數情況下,小寶寶所謂的...
寶寶學會打人了!你的管教方式很可能是錯的
寶寶動不動就「打人」,是讓很多爸媽都頭疼的事情。很多家長都覺得寶寶的這種行為必須要儘早遏止在搖籃里,然而選擇大多數家長都選擇了暴力大制止,可是這樣做,孩子們未必順從!久而久之,老這樣打人,養成習...
寶寶愛打人,父母會不會管是關鍵!這4個教養策略要記牢!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行為習慣,很多時候他們的行為背後藏著真正的心理需求。你需要先明白孩子愛打人的原因,然後再找解決的辦法。孩子為什麼會打人?01不認為「打人」是錯的
孩子可以打人,你管的不對才是大事
孩子在學校里愛動手打同學,常讓家長頭痛不已,也讓孩子失去了很多童年夥伴,倍感孤單。家長們常希望能快速找到制止孩子這種不當行為的方法,殊不知,在我們找方法的同時,了解孩子攻擊性行為的來源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