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以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說話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頭條號是由北京大學心理學、俄羅斯莫斯科大學教育心理學兒童心裡育兒師媽媽運營,旨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和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歡迎關注。

並關注微信公眾號--育兒共成長。

PS:做個廣告,育兒共成長社群持續招募中,有興趣的朋友請拉到底部加小編聯繫方式入群!

正文

育兒共成長:家長是「大人」,孩子是「小孩兒」。

大人見多識廣,自己有了很多經驗和體會,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避免犯錯,自然會教導孩子,指點給他道理和訣竅,很多家長更是恨不得能把自己所知所會全傳授給孩子。

可惜人類的學習如果沒有親身的體驗使外來的知識「內化」,大人的灌輸只能是左耳進,右耳出,存不住。

即使孩子有時好像都明白了, 能重複大人的話,那大多數時候也是鸚鵡學舌,並不真的明白, 更說不上身體力行了。

因為我們如此熱誠地想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能懂事,希望能快快成長, 常常話說得太多,事兒管得太寬,態度太急切,情緒太暴躁。

孩子小的時候,天真可愛,讓大人不由自主地會放緩語速,調整語氣,哄著孩子說話,顯得和藹可親。

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越來越不聽話,我們的語氣就日趨嚴厲,眼神日漸凌厲,耐心越來越少,脾氣越來越大, 終於指導變成了指責,傳授變成了命令。

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往往在不良情緒影響下說出許多強硬的話來:

「不准哭!」

「住嘴!」

「說不行就不行!」

「照我說的去做,沒有為什麼!」

「聽老師的話!」

「別哭了,有啥好哭的!」

「連我的話都敢不聽?聽我的沒錯!」

「不准失敗!」「不准生氣!」「不准鬧脾氣!」

「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

「老實交待!」

「你別寫了,給我站著!」

本來我們想要告訴孩子應該做我們自認為對的事情,當孩子在三令五申後我們就漸漸失去了耐心,感覺孩子在挑戰自己的權威,於是用命令來強制孩子的行為,其實這些命令背後隱含了我們對孩子不滿情緒的發泄,甚至有點給孩子懲罰的心態。

這樣做對孩子的長久傷害:

1、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乖」、「聽話」是我們常常要求孩子的,並將乖孩子等同於好孩子。

聽話,聽誰的話呢?當然是聽我們大人的,因為我們知道得多,我們正確嘛。

可是至少有一樣是我們不知道的,那就是孩子的想法和意願。

孩子越小,越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大人越「高壓」, 不容分說,孩子就越不敢表達,久而久之,孩子都不能也不會表達了,大人看到的就只是這孩子不聽我的話,不照著我說的去做,脾氣大,反抗我!

其實, 孩子的行為背後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意願, 有他的道理和目的。

那些想法什麼的在大人看來可能會太簡單太天真, 太傻太錯誤, 但那也是孩子的想法,他嘗試了才真正自己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合適,才會自覺自愿地去找新辦法,或者向別人(包括大人)求教,或者自己看書、琢磨。

我們要保護孩子的這些原創的想法,支持並促進其完善,而不是用「聽我的」來扼殺它們,然後慨嘆現今的孩子沒有創造力。

2、最終會讓孩子失去自尊

其實我們換個角度,把自己置於被命令的處境,然後去體察一下自己的情緒,就可以了解孩子的感受了。

當你聽到一連串的「不准」開頭的話時,你是否感到被限制、被壓制的惱火和沒有其他選擇的無奈?「聽我的沒錯!」「你就該如何如何」讓人覺得沒道理、太武斷,憑什麼?不公平感就產生了。

命令的話常常是讓人無條件地服從的,對於士兵來說,接受命令是其天職,是其義務,但對孩子來說就是操縱、控制,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孩子會感受到這種不尊重。

長期被呼來喝去,慢慢地自己也不能尊重自己了。

喪失了自尊的孩子剩下的就是自卑,自我價值低,將來容易被別人利用和控制,不能自主。

3、讓孩子或反抗或軟弱

總是被命令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有這麼幾種特點,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抗型的,一類是軟弱型的。

反抗型的:不用說,就是對命令、指令、規則等「管制」性的事情特別敏感,常常表現為不服從。

有句話叫「七個不服,八個不忿」,在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不能輕易跟別人「苟同」,一定會挑出不對、不好的地方,予以反對。

有的人脾氣大、暴躁,一句話讓他覺得不舒服、不順耳,就會爆發,不顧及他人和後果。

這樣的人有時若服從起來又會死心塌地、言聽計從,忠誠又順從,就像李逵對宋江,前提是這個人或這件事是我喜歡、我願意的,不講道理,不講是非。

顯然,這樣的人是走極端的,只有「聽令」和「違抗」兩個選項,不會綜合考慮,不會與人商量 ,便宜行事。

軟弱型的:唯唯諾諾的老實人,總是聽命於他人,執行著別人交給的任務。

常常,他們有太多的鬱悶和不滿,但是卻不知如何發泄出來,他們 「老實巴交被欺負」的形象會引起別人的同情以及對「欺負」 他們的人的憎惡,這種間接地對「欺負」他們的人的影響,我們稱之為「被動攻擊」。

一個女孩,據她說是孤兒,住在姨媽的家裡,像領養又像寄居。

她經常流露出對姨媽的不滿,姨媽的不公平、冷漠、嚴厲等。

眉眼態度上都會顯露出對她姨媽的不屑和反感,她的姨媽也一定感覺得到。

出乎意料的是,她在姨媽面前笑容可掬,語調溫柔乖巧,跑前跑後,整個一個幸福的乖乖女。

她的解釋是,她不得不這麼演戲以博取姨媽的歡心。

她姨媽一定吃了她很多啞巴虧,因此也一定會被她的行為氣得夠嗆。

悶聲不響的人給人吃的悶氣會讓人更加氣惱,所以他們即便再順從,再軟弱,也不容易得到真正的關愛的關係。

自憐自艾卻不能自主自尊的人最多得到同情,卻得不到友情。

4、「溫柔的命令」扼殺掉了孩子最後的一點生命力

還有一種命令讓孩子更難受,那就是「溫柔的命令」。

大人給解釋了 「只能這樣做」的原因,講明了道理,也表示理解孩子的想法,但只有聽大人的才是為了你好。

這種溫柔的命令會讓孩子既憤懣又壓抑,既惱火又窩火。

粗暴的命令常常使孩子產生反抗之心,至少能讓孩子有理由去冒險嘗試自己的想法。

溫柔的命令讓孩子連反抗之心都沒有,反抗誰呢?父母嗎?他們已經那麼地苦口婆心、考慮周全,要是再不接受豈不是顯得自己忘恩負義、不識抬舉?不反抗或者反駁呢?自己又覺得憋屈,自己的想法得不到滿足,就算父母的辦法效果再好,也是不高興,不開心。

一個16歲的女孩子,跟我訴說種種不如意,「零花錢不能隨便花,出去玩必須先請示,獲批准,跟誰在一起必須匯報,剪什麼頭,穿什麼衣服……都要聽他們(指家長)的」。

我說:「既然有這麼多的不滿,有這麼多的想法,為什麼不跟他們說呢?」她說:「 說了,但是說不過他們。

無論我說什麼,他們都有理由,有例子,最後證明我又幼稚又愚蠢。

每次我陪著笑臉,跟他們請求,到最後氣得我回房間關上房門摔東西、哭。

」「是生他們的氣嗎?」「也氣自己,恨自己無能,講不清楚,在他們面前顯得那麼幼稚可笑,怨恨自己笨,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

這個女孩子的遭遇是很多獨生子女都體驗到的。

大人諄諄地讓你明白「聽我的沒錯」「必須且只能聽我的」,你別無選擇。

粗暴的命令常見於以前的父母,他們沒時間,沒耐心去給孩子解釋,也沒有這個意識,覺得有必要跟孩子好好說。

粗暴的命令有時還能鼓起孩子的「鬥志」,給孩子一個理由去做點什麼,而溫柔的命令連這點生命力都給溫柔地扼殺了。

我們為什麼會這樣?

斯賓塞說過:「父母們誇大了子女的不正當行為給他們帶來的苦惱,總認為一切過錯都是由於子女的不良行為所致,而與他們自己的行為無關。

但是我們稍作公正的自我分析之後,可以發現父母發出的強制性指令, 主要是為了自己的方便行事,而不是為了矯正錯誤。

孩子小的時候,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他所仰賴並需要父母的解釋、告知、指點和引導。

他需要父母的提示和支持,更需要時間和空間去實踐和體會,去比較和判斷,去創建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去嘗試,去失敗,直到真正地學會。

孩子需要一個權威的父母,知道很多事,睿智且經驗豐富,孩子小時候看父母就如同看天神一樣,知道父母強大有力,知道父母淵博智慧,孩子才能安心地依賴、仰仗並信任父母。

只不過,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寬容耐心的權威,一個照顧到孩子具體要求而能與之磋商的顧問型權威。

其實,很多家長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命令式的話常常脫口而出。

如果是這種情況家長可能需要多做一點努力,去發現自己,完善自己。

家長不由自主地就命令吆喝孩子,一般是由幾個方面造成的:

1、缺乏耐心,太過焦慮,控制欲太強,不能、不敢給孩子「犯錯」的空間(其實孩子未必就會犯錯)。

2、自己眼界不寬,處事不夠靈活,因此他認為自古華山一條道,就是自己的道,孩子只能走這條道,不肯承認條條大道通羅馬,或者他也承認有別的道, 但是別的道不一定好, 只有自己這條道最好。

3、有的家長是不擅言詞,不會溝通,只會簡單地發出指令。

如果是這種情況,一方面是注意多說點解釋性的話,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和表情,即便話的內容很簡短,但若眼中是期許,唇邊是笑意,態度平和自然,也不會給孩子帶來誤解和傷害。

4、有的家長習慣了這樣的方式,他小的時候就是被命令長大的,現在他就命令、指揮自己的孩子,一點兒都不覺得這樣有何不妥、不好。

更甚的是,他可能已經認同了當初父母對待他的方式:你看我今天不是挺好的嗎?看來他們那樣做是對的!所以,小孩就是要聽話,棒下出孝子!

5、很多家長是因為不能理解孩子。

我們自己不做孩子太久了,已經忘記了當孩子時的種種情況。

我們的記憶也會欺騙我們,揀輕鬆愉快的記,忘了當初的恐懼、期待、苦惱和快樂。

因為不能理解孩子,孩子又不能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意圖,我們當然會認為他們的想法幼稚、偏頗、不可取,再鬧我們就只好不由分說下命令了。

重要的是,你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對孩子的尊重,打開耳朵,打開心扉,聽孩子說出來和沒說好、沒說出來的話,擦亮眼睛去觀察孩子,能站在孩子的位置去體會孩子的處境就夠了。

只要你下定決心,做孩子的媽媽或者爸爸,而不是要當孩子的領導或者老師,就夠了。

6、有的家長是因為自己對「命令-服從」太敏感,自尊、自信不夠,因此孩子的不同意見,孩子自己的想法被他誤讀為不聽話、反抗、冒犯自己,是對自己的蓄意頂撞和不尊重,因此家長的反應會非常強烈,一定要在氣勢上和行為上壓到孩子不可。

這樣的家長常常有兩種,一種是在外面頤指氣使、發號施令慣了,回到家一下子轉變不過來;另一種是在外面被命令指揮得太多了,太壓抑,回家來把心中的怨氣和壓抑發泄到孩子身上。

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麼家長要注意自身的提高和擴容,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解開心結。

我們應該怎麼做?

過多的命令會給孩子造成各種長久傷害,並不是說我們就不管孩子了。

常有家長問我這樣的問題:「難道我就撒手不管了?」教育孩子的方法並非只有黑白兩色,非此即彼。

孩子需要家長的扶持和引導,同時,也需要家長的耐心和尊重。

我們要根據孩子的能力和狀態,從手把手地教導、扶持,到提醒、指導,到與孩子協商規則、放手讓孩子自己負起責任,切忌居高臨下,不容分說地發號施令。

說到家長的命令,自然免不了提到孩子的服從。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培養「服從」的能力。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應該而且必須服從社會規範、法律法規,出行要聽紅綠燈的指揮,看戲要聽戲票上座位的安排,等等。

我們要順天守時,冬行冬令,夏行夏令,我們要尊重他人的利益,不冒犯、不侵犯他人,我們還要服從自己的意志,能夠自律、自我約束。

這些服從,都不僅僅是「應該」,而且還要我們「願意」,也即我們能主動地遵守各種規範、規定,制度的建立應當是保護我們的利益,雖然有時看起來我們是被限制和約束了。

法律法規的建立應該是各種我們不能做的事,做了會有損我們自己的利益。

在這些邊界、條款之內,我們有充分的自由。

一個能主動服從的人,他會對法律、對他人保有足夠的尊重和敬畏,因此他能恰當地決定自己是否要服從、服從什麼、怎麼服從;而服從能力不好的人就會走極端,或者極其矛盾地做不出選擇和決定,既不服也不反,只是抱怨、腹誹,對外界和他人「被動攻擊」。

服從能力的培養是需要家長關注的,正是小時候父母是什麼樣的權威,打下了孩子服從能力的基礎。

如果您注意到自己有時候太獨斷專行,常常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說話,那您需要給自己喊「停」,試一試改變方法,用下面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1、制定規則。

每個人的為所欲為的自由必然要受到各類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的限制。

一個人是總感到被管制、被壓抑呢,還是認同社會秩序而形成自律,有賴於從小父母、家庭所給與的規則以及遵守規則的行為訓練。

家裡對於哪些事情該做,哪些行為不允許,要有明晰的規定,讓孩子心知肚明。

為什麼會制定這些規範也要告訴孩子,即便他還小,不理解,家長也要儘量用孩子能聽懂的話去解釋說明,這些準則和規範全家人都遵守,不是對孩子一人的要求。

2、有時「無聲勝有聲」。

如果孩子已經足夠大了,那麼,不是非得吆喝、命令,你的一個眼神或者悄悄的耳語,或者自己帶頭做,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3、注意場合。

越是人多的時候,孩子越興奮,越難管束自己,很多家長看著就覺得彆扭,就想管管了。

加上中國有俗語云:「當面教子,背後管妻」,很多家長就會開始命令孩子不許這樣那樣,或者要孩子做什麼。

其實,孩子的自尊強烈又脆弱,家長一定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而不是傷害它。

如果你真的很想管,那麼儘量用上述的辦法,遞眼神,或者悄悄話,或者把孩子先領出去,切忌大庭廣眾之下訓斥孩子。

4、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犯錯,去體驗,去糾正。

我們命令孩子這樣那樣往往是因為我們自己沒耐心,希望立刻看到結果,這是為自己,不是為孩子。

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就必須讓她自己去嘗試,允許孩子犯錯。

如果您還不是育兒共成長的群成員,或者您的朋友想加入

參加方式:

1 請加大熊老師微信號 daxiong8708

2 發送「省份+孩子年齡」給大熊老師

歡迎加入育兒共成長社群,一起學習,共同成長!大熊老師拉你進群。

育兒共成長公眾號(yuergongchengzhang)最值得關注的育兒自媒體, 每天5分鐘,讓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老師,給孩子優秀的教育,提升 自己,同時提高孩子. 親愛的家長,如有家庭教育問題,您可以在線諮詢,將會有專家為您提供一對一服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做公正的家長,與孩子談平等

在家長的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總以為他們不懂事,什麼事都要家長來操心,這樣做不對,那樣做才好,你要聽話等等。直到有一天,當時剛4歲的孩子對我說,爸爸,你不聽我的話,我就凶你了。當時一愣,這不是...

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家長們都做對了嗎?

大寶兩歲多了,逐漸開始變得任性起來了,經常會把「不要」、「不行」 這些詞掛在嘴邊,有時候好好跟她講道理,她未必會聽,變著法子,循循善誘她還是和你對著幹的時候,真的再好的耐心也消耗光了。 其實,過...

天才寶寶這樣養成,不要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懷胎十月的辛苦對於女人來說不算什麼,對於很多孕婦來說能夠產下一個健康的寶寶才是她們最大的安慰,但是你不要以為把孩子生下了,你的任務就完成了。孩子的成長和培養這場戰役才剛剛拉開序幕。三歲到五歲這段...

告訴孩子:承認錯誤不丟人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犯錯是難免的。孩子年齡較小,存在著認知局限、能力不足、經驗有限等現象。犯錯是孩子成長的權利,家長要有接納和寬容的態度。

孩子一生僅有的3次叛逆,父母需要認真對待

育兒路上父母總會遇到各種問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很多父母都會頭疼孩子的「叛逆」問題。而其實叛逆並非是大家所想的貶義詞,只是站在家長的角度來說孩子的思想行為沒有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執行。而這段時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