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打小報告?背後動機讓人震驚!孩子告狀,家長要注意這4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打小報告幾乎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xxx抄作業!xxx不讓我玩玩具!還有更「狠」一點的:媽媽,爸爸又抽菸了!真是連自家人都不放過。
而孩子的這種行為,也經常讓家長苦惱不已。
曾經有個新聞,上五年級的小園因為鄰居的小朋友不將玩具借給自己,哭著跑去找鄰居小朋友的父母告狀,哭訴鄰居家的孩子欺負自己,鄰居因此狠狠責罰了自己家的孩子。
小園拿著從鄰居孩子手裡要來的玩具高高興興的回家,父親看到孩子拿著不是自己家的玩具在玩,就問小園,清楚原委後,對小園大發雷霆!之後帶著小園將玩具送回給鄰居,並賠禮道歉。
父親對孩子打罵的做法肯定是不對的,但是如果您的孩子經常打小報告,您會如何應對呢?經常打小報告會對孩子將來的成長,產生哪些危害呢?家長又該怎麼做呢?來看看專家怎麼說的吧!
孩子告狀的動機,並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 孩子形成了規則意識
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Lawrence Balter博士認為,孩子在7歲左右會對「規則」有了初步的概念,能夠分辨對錯,並且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公平對待。
但是由於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不夠全面,所以認為「規則」是不能更改的。
如果有人打破平衡,不守規矩,這個人就很有可能成為孩子「告狀」的對象。
▸ 孩子希望得到關注
有時候孩子可能會被家長忽視,或者被同齡人冷落。
通過這種方法,他希望能得到別人的關注。
同時,孩子認為,打小報告還能凸顯自己比其他小夥伴更優秀,希望自己也能受到別人的歡迎。
▸ 孩子有掌控的慾望
有的孩子想成為集體中的領導者,一般來說這種孩子比較外向,喜歡競爭,並且將一切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讓別人都聽自己的。
▸ 孩子遇到衝突不知如何解決
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兒時,可能會因為玩具發生衝突。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知道如何和對方協商。
類似這種複雜的情況孩子不知如何解決,就只能向家長求助。
孩子告狀,家長的應對很重要
✪ 讓孩子換位思考
如果家長聽到孩子告狀,可以問問他,如果自己是出於偶然或者不小心做錯了事情,被別人告狀,是什麼感覺?讓孩子站在對方的角度,體會對方的感受,可以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可能對別人產生的不好的影響。
✪ 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發生衝突,可以跟他說,玩具我們可以輪流玩兒,有不同意見我們可以商量。
這種情況下,家長最好不要代替孩子解決問題,要讓孩子學會如何獨立處理類似的情況。
✪ 讓孩子做好自己
有時候,即使在公共場合,孩子也會對周圍人的舉止有自己的看法。
孩子可能會說:「媽媽,你看,那個人竟然XXX」。
孩子這麼做,是想表現出自己知道正確的做法,並且想要得到你的贊同和認可。
這時你要提醒孩子,陌生人的行為和自己並沒有關係,沒必要時刻觀察別人的一舉一動。
✪ 也要看到積極的一面
最後,嘗試看到積極的一面。
孩子告狀,是因為他有了初步的判斷對錯的能力。
他在要求自己的同時,也想這麼要求別人,只是採用了不太恰當的方式。
孩子告狀,家長要注意這4點!
① 不要問:怎麼回事?
家長如果想了解事情的經過,第一反應通常是「怎麼回事?」。
但是孩子只會從自己的角度來解釋,因此家長並不能客觀地了解事情的真相。
② 不要問:誰幹的?
孩子們都會說「不是我」,這麼問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③ 不要給孩子獎勵
如果孩子跟你告狀說,他的同學又XXX,這時你要想一想,孩子為什麼說?分析原因後採取合適的方法給孩子講道理。
而如果因為孩子告狀就獎勵他,只要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他還會向你告狀,時間一長就會養成習慣。
④ 關注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受了委屈,哭著向你跑來,你更應該先要關注孩子的情緒。
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過多的安慰他。
因為過多的安慰並不會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正確引導,讓孩子分辨
Telling & Tattling
在美國的課堂上,老師也很關注孩子告狀的現象,他們也有自己的方法去正確引導。
比如用簡短一句話「好的我知道了,謝謝你」,表示老師已經知道情況,而孩子也不會再接著說下去。
或者讓孩子把告狀的事情寫下來,過一陣之後讓孩子念出來,孩子發現自己已經不記得這些事了。
美國的教育者也十分關注Telling和Tattling這兩個概念的區別,也就是「告知」 與「告狀」。
什麼情況屬於「告知」?什麼情況屬於「告狀」?家長們也不妨思考一下。
讓孩子了解本質的區別,也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更深的認識。
如何分辨「告知」與「告狀」?
有時候孩子受到委屈,卻不想和家長說,是因為不願意家長說自己「打小報告」。
是時候讓孩子了解「告知」和「告狀」的區別了。
對於孩子打小報告的行為,家長除了採用正確的方式應對以外,還可以讓孩子正確區分「告知」和「告狀」,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
幫助孩子體會,「告知」與「告狀」的差別
什麼樣的行為屬於「告知」?
- 孩子的目的是想要保證自己或他人的安全
- 報告的問題很嚴重也很緊急
- 有的人面臨人身安全的威脅
- 孩子需要家長幫助解決問題
「告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打小報告,一般有以下特點:
- 孩子想讓某些人陷入麻煩當中
- 孩子想獲得關注,或者受到大家的喜愛
- 沒有人處在危險當中
- 問題並不嚴重,也不需要大人幫忙
下圖也清晰地列出了兩者的區別:
本質的差別在於,孩子的動機
其實,簡單來說,「告狀」就是讓別人遇到麻煩,而「告知」則是不讓別人遇到麻煩。
動機的不同決定了孩子的行為。
讓孩子在生活中體會這種細微的差別,有利於他們贏得別人的信任。
- 家長要保持耐心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判斷一個人是否真正遇到了危險或困難。
所以家長要給孩子犯錯的空間,給予理解和寬容,並且要向孩子強調,要善良並且努力幫助別人,而不是傷害別人。
- 「告狀」之前讓孩子多思考
孩子在「告狀」之前,讓他想想,那個人傷害到別人了嗎?是故意還是出於偶然做錯了事?「告狀」之後,會不會讓他遇到麻煩?相信讓孩子回答完這些問題,他也會知道如何做是正確的。
孩子遇到這些情況,應該怎麼辦
了解了2者的區別後,可以問問孩子,如果發生下面的情況,應該「告知」還是「告狀」?
- 老師在寫板書時,坐在孩子前面的同學突然回頭對他做鬼臉
- 在操場上,孩子看見XX把別的同學的帽子摘下來,扔到了別的地方
- 在食堂里,孩子看見XX把剩飯都倒掉了
- 放學後,孩子看見高年級的學生對低年級的學生說,如果他不給他一塊糖果,他就要揍他一頓
- 孩子看見有人遛狗但是沒有把狗栓起來
孩子因為年齡小,要體會兩者的差別還是有些困難。
因此,家長要及時給孩子指導,讓他們在不同的場合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告知」,而什麼時候應該「告狀」,這樣不會對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同時也知道什麼時候應該保護自己。
擴展閱讀:
我為什麼要鼓勵孩子大聲朗讀?這3點就是最好的答案!
當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家長的處理方式決定孩子的將來!
當我們發現孩子把幼兒園的東西拿回家時,在我們大人的潛意識裡,那就是「偷」,很多家長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其實,有時是我們小題大做了。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孩子為什麼「愛告狀」?家長和老師都要知道的真相
周末去探望表妹,進門沒多久,一場小爭鬧就發生了。表妹4歲的女兒跑到跟前說:「媽媽,哥哥又在偷玩手機遊戲!還偷吃了餅乾!」 氣憤的哥哥從房間裡衝出來了,大叫:「我根本沒玩手機,因為我沒有給她吃餅乾...
兒童道德感的培養的關鍵,初為父母必看
在幼兒園中,小朋友們在建構區玩遊戲,突然小明站起來跑向老師,「老師,貝貝拿了小花的積木。」得到了老師的回應之後,返回建構區,不一會兒,他又跑過來,「老師,小寶打了貝貝。」幼兒園或日常生活中經常會...
孩子愛告狀?3個案例教您如何化解(老師家長都適用)
「老師,飛飛拽我頭髮!」「老師,他們把書撕爛了。」「老師,他們在搶椅子。」在幼兒園,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像類似的告狀事件是否總讓您左右為難呢?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類「告狀」行為?我...
為什麼孩子愛告狀應對
「爸爸 ─ 你看弟弟啦!他又隨便拿我的筆…」「媽咪,我告訴你哦 - 哥哥又沒有洗手就吃東西…」當孩子動不動就跑來告狀時,你一定覺得不勝其擾吧!從因為權益受損,想利用大人權威來為自己出氣或討回公道...
孩子愛告狀怎麼辦,父母需慎重對待
孩子愛告狀怎麼辦?家裡有兩個孩子的父母,總是很苦惱孩子因為一些小事跑來找大人進行理論與告狀,對於這種現象,家長一定要平心靜氣地處理。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孩子告狀的動機與處理方法吧。
可怕,孩子成了「告密者」!
孩子愛打小報告會不會被其他小朋友孤立?會不會對性格養成帶來不好的影響?老師、家長眼裡司空見慣的小報告,曾是幾代人校園記憶里最熟悉的部分,今天也依然是家長和孩子關注和討論的焦點。拉著老師或者家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