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有道:爸爸媽媽如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寶寶家長問:

寶寶剛過兩歲,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變小氣了,爸爸睡午覺蓋了她的小被子,結果孩子不依不饒,非得讓爸爸把被子還給她,玩具也不讓動了,小朋友來做客,也不願意把玩具給小朋友玩了。

這要怎麼辦呢?難道孩子要變成小氣鬼了嗎?」

歪歪兔育兒老師說:

孩子在1歲半-2歲時,突然間變成「小氣鬼」,自己的東西不讓別人動——這是孩子進入「物權敏感期」的徵兆。

「物權敏感期」並不是一個獨立的階段,往往和「第一逆反期」、「秩序敏感期」交織在一起。

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獨立個體,開始有了「這個是我的」、「那個是他的」這樣的想法。

在這一時期,需要幫助孩子建立「我的」、「別人的」、「公共的」這樣的概念:

1. 「我的」:我擁有這件物品,可以支配這件物品,如果有人想要用,就需要得到我的同意,更不可以被輕易拿走。

2. 「別人的」:別人擁有並支配這件物品,如果我想用或看看,需要徵得別人的同意,我不可以輕易帶走別人的物品。

3. 「公共的」:這件物品我可以用,別人也可以用,我不能獨占,如果同時想用這件物品,需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比如「先來後到」。

需要家長注意的是,在這一階段,切不可在物品歸屬方面跟孩子開玩笑,如「這個玩具你送給我吧!不給我?小氣鬼!」,更不可以輕易處置孩子的物品,尤其是玩具。

許多家長都有過私自將孩子玩具送人的經歷,孩子往往都會哭鬧,而家長則大多會斥責孩子「小氣」——這樣的行為容易造成三個後果:1.給孩子貼「小氣」的標籤,使孩子在心理暗示或「破罐破摔」的作用下變得越來越「小氣」。

2.自己與他人的界限不清,亂拿亂搶別人的東西,成為他人眼中的「熊孩子」。

3.對家長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極大缺失,與家長產生隔閡,甚至開始崇拜力量與金錢,形成扭曲的世界觀。

那要怎樣幫助孩子度過「物權敏感期」呢?

1.幫助孩子認識家中物品的歸屬權。

即哪些是寶寶的,哪些是媽媽的,哪些是爸爸的,哪些是公共的,如果動別人私有物品要先徵得同意,並在生活中貫徹落實。

2.讓孩子自己管理私有物品。

比如給孩子開闢出一個玩具角,專門放玩具,而如何擺放玩具,讓孩子自己做主。

3.通過一些交換遊戲,或生活中的交換行為,孩子明白,交換物品並不是失去了這件物品,相反,還會達到成倍的效果。

如「爸爸用了媽媽的洗面奶,媽媽用了爸爸的洗髮水,爸爸媽媽兩個人的臉和頭髮都乾淨了」。

這樣可以給三歲以後的分享行為和社交打下基礎。

4.當有其他人侵犯到孩子的「物權」(比如其他孩子討要玩具)時,堅定地站在孩子一邊。

家長此時可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解決問題,這是提高孩子溝通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大好時機。

5.當孩子侵犯到其他人的「物權」時,用「同理心」讓孩子自己把東西放回去。

如「別人要是要帶走你的玩具,你是什麼感受呢?你不開心,對方也一樣不開心。

有人曾做過一場關於「分享行為」的實驗:把一些孩子分成兩組,讓他們帶自己的玩具到幼兒園裡,和同組的其他孩子一起玩,其中一組在玩具上分別標明歸屬者,另外一組則不標明。

實驗結果表明,在所有玩具上全部標明歸屬者的一組孩子分享程度更高,現場氣氛也更熱烈。

可見,孩子對物品的歸屬越有安全感,就越願意把玩具拿出來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

因此,順應孩子一時的「小氣」,孩子長大後才會「大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請不要強迫孩子必須「分享」

一些家長總是喜歡這樣逗寶寶:「寶貝,把你的蘋果給媽媽吃一口吧?」如果寶寶同意了,有的家長會說「寶貝真乖,你吃吧,媽媽不吃」;如果不給,也許會說「寶貝好小氣啊,媽媽不喜歡你了。」這樣逗孩子真的好嗎...

你的孩子不是一定要分享!別做大方的強盜家長

「我們家寶寶怎麼不愛分享玩具?」很多爸爸媽媽會著急地問。擔心家裡沒教好,寶寶以後變得自私自利。所以你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場景:寶貝小花收到了一盒新蠟筆,每次用完她都小心翼翼放回原處。鄰居家妹妹想一起...

孩子有這個壞習慣,滿足TA比吼娃管用一萬倍!

最近很多家長向我反映,孩子自從入園後,遇到的大都是爭搶以及攻擊這些事兒。甚至在孩子的書包里,常常發現不屬於他的「新物品」……昊昊媽:周末我幫兒子收拾玩具,意外發現多了12色蠟筆,於是問兒子。兒子...

原創不是孩子自私,而是我們自私!

王小麥育兒王小麥,寶媽,暢銷書作家,著有暢銷書《萌寶養成記》,高校教師,教育從業者,親子溝通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致力於與濟南幾十萬媽媽一起打造濟南市場唯一的原創育兒平台,如果您需要她的幫助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