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這些行為家長還護著,三歲小犢子六歲小魔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孩子到了2.5歲~5歲幼兒期,會出現兩種普遍的攻擊性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是工具性攻擊,當他們想要獲得物體、特權或空間時,為了達到目的,他們會推搡、吼叫或襲擊阻撓他們的人,也就是說,他們把攻擊當作達到目的的工具。

另一種是敵意性攻擊,目的是故意傷害人。

涵涵和子浩都兩歲多,家人經常帶著在一起玩,這天傍晚兩人又在小區玩,子浩走過去伸手就往涵涵頭上拍去,涵涵懵了一下沒反應過來,奶奶趕緊過來拉開子浩拍他的手掌大聲問他為什麼打妹妹。

過了一會兒他兩都想去坐一塊青蛙石頭,涵涵奶奶先把她抱上去做了,子浩也想玩,站在一邊著急,看涵涵還沒下來,過去就推她一把,涵涵又是一臉懵的樣子。

這時一位阿姨推著一個小寶寶過來,涵涵奶奶說叫阿姨好,去跟弟弟握握手,涵涵走過去伸手像子浩拍他那樣照小寶寶腦袋上拍去,小寶寶也被他拍得一臉懵,太突然了,所幸沒打疼沒哭。

大人還沒來得及拉開她,她又伸起腳往小寶寶放在推車裡的腳上踩······這一連串發生得太突然太快了,旁邊站的大人都在笑說大的打小的,小的就打更小的。

幼兒的這種攻擊性一般出現在社會性遊戲中,在這個年齡段,他們經常會爭奪玩具、搶占空間,隨著自控能力及語言的發展,他們能更好地通過語言來表達自我、能夠未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等待,攻擊表現會從拳腳相對轉為惡語相向,不過這個當中存在個體差異,有研究數據表明從2歲時就經常打人或搶東西的孩子,到5歲時身體攻擊仍然明顯。


幼兒園老師應該有體會,幼兒的攻擊性是有性別差異的,從嬰兒期開始,男孩比女孩更可能搶東西。

會說話後,女孩更可能口頭抗議,通過語言解決衝突。

從幼兒期開始,女孩的攻擊行為更多表現為關係攻擊,即通過社交排斥、造謠中傷或操控友誼來破壞他人的同伴關係。

中班的若雨帶了幾顆糖到幼兒園,分給了她的幾個好朋友,茜茜眼巴巴地站在一旁看著她分,結果沒有給她,她瞪了若雨一眼說我不跟你玩了,下次我有好吃的也不給你。

若雨還了她一句:「誰讓你上次推我,還搶我的位置。

」說著拉著一個小姐妹的手扭頭走了。


到六七歲後,隨著自我中心消退及溝通能力的增強,大多數幼兒的攻擊性減少,因為他們這時候更有合作性、更有同情心,能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行為原因,在社會中能以更積極的方式來表現自我。

不過,在假裝遊戲中經常涉及暴力想像的幼兒,到六歲時仍然可能缺乏自我控制和同情心,更可能對人發怒,與人衝突。


一次戶外區域活動,老師讓小朋友們扮演森林裡的小動物,四歲半的文文異常高興,他扮演著張牙舞爪的狼,四處啊啊叫著撲向其他小朋友,小朋友們都躲開了,有個比較瘦小的小男孩走得慢,他撲過去就咬了一口。

在一次區域活動時,不管旁邊正在砌木房子的明明,過來就把房子推倒了,一根長的積木砸在明明的腳趾上,疼得他嗚嗚叫,文文還笑嘻嘻的看著他哭。


幼兒就是一個小野人,小野人進入文明社會是在社會性遊戲中攻擊性行為雖是幼兒發展需經歷的一個階段,但父母的應對方式對攻擊行為的減少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兩三歲有攻擊行為能被理解為還小不懂事,但是到五六歲以後還有惡意的攻擊行為就會被說沒家教了,此時家長切勿以孩子小,不懂事為由包庇和掩飾孩子的錯誤。

如前幾天6歲孩子拍一位媽媽闖進去拍哺乳照就跑出去,而其奶奶的應對態度就能說明家教問題。

如何控制和減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呢?

  1. 監控幼兒看電視的情況,少讓他們看涉及暴力的節目。

  2. 幫助幼兒對他人行為作出非敵意的解釋。

  3. 幫助幼兒了解自己的感受,並一建設性的方式來處理情緒問題。

  4. 對攻擊行為不能熟視無睹,應該制止,並剝奪起攻擊所得。

  5. 面對嚴重的攻擊行為時,可以把進行攻擊的幼兒帶離現場。

  6. 明確告訴他們什麼是恰當的行為。

  7. 為幼兒提供機會讓他們能夠學習合作、助人及親社會的行為方式。

需要補充一點的是,孩子一歲多兩歲出現的打人行為家長可以通過忽視和轉移的辦法來弱化,如例一中涵涵打人時可以把她拉開,帶到別的地方去玩,跟她講不要打人的道理她聽不懂,越說「不」就越強化這種行為(這跟孩子的心理發展有關,在發展心理學上有說法叫「可怕的兩歲」)。

還有一點很重要,當孩子有打人、搶奪等不良行為時,旁邊的人不要笑她或者鼓勵她厲害、力氣大等,因為旁觀者的笑會被孩子誤以為笑是一種鼓勵,認為這種行為是被允許的,做了這樣的事能引起別人的關注及笑。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沒有同情心,不會設身處地理解他人行為的心理發展及改善方式見下期文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於攻擊性行為一:論業界「小霸王」成長記

最近一一開始有攻擊同伴的小苗頭,聽奶奶說在公園和小朋友玩沙子,突然就拿鏟子朝小朋友臉上揚沙。奶奶及時制止並告訴她這樣做不對,倆人繼續玩結果又來一次,直接把小妹妹玩哭了。諸如此類的打人咬人等現象都...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打回去?

寶寶在外面被其他小朋友打了,該不該打回去呢?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該還是不該」,對於寶寶來說,最重要的是家長是否進行了正確的攻擊教育。幼兒更需家長對攻擊進行教化管理攻擊是一種與生俱來...

寶寶打人咬人太恐怖,這兒有幾招教你輕鬆應對

「寶寶之前是個可愛的寶寶,可是最近他像個小野獸,動不動就打人,不高興打人,高興也打人……」「過年期間,帶著寶寶去走親戚,寶寶和其他的小夥伴本來玩得好好的,一轉眼寶寶就抬手打了人家」很多家長認為,...

幼兒期的社會性發展

幼兒期的社會性發展包括五個方面,具體分為自我意識的發展,道德行為的發展,性別角色社會化,同伴關注的發展和第一反抗期。下面就這五個方面做過核心的闡釋,希望能夠幫助到各位更好的認識幼兒期的發展規律。...

來艾|孩子攻擊行為你還在忽視嗎?

父母是否忽略幼童的攻擊行為呢?是真的任性還是隱藏著什麼更為不良的影響呢? 父母對此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視,從小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培養關乎著寶寶健康的思想養成,那麼現在就跟隨來艾君來認識這個嚴肅的話題吧。

孩子總愛打人,原因在於父母

孩子打人的問題一直是積木育兒後台的熱點問題,父母所擔心的是,打人會影響孩子的社會交往,而社交能力又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1、 如果孩子經常打人,而且打人已經不分場合,不分人群,那麼可以試試「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