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央美美術:幼兒攻擊行為需要及時改正 否則影響孩子一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不難發現,幼兒會有一些攻擊行為,無論是大寶寶還是小寶寶,都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有的家長不在意這些,覺得沒關係,但是丹丹姐姐認為寶寶的攻擊行為家長不能忽視!長時間攻擊行為而不矯正的情況下會讓情況愈演愈烈!甚至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幼兒攻擊性行為是幼兒身上常見的一種比較典型的侵犯行為,是外部可見的有意損害他人的行為,具體到幼兒攻擊行為來說是指:任何踢、打、咬、用力推搡以及用物體或工具等有意損害他人的身體動作或罵、侮辱、貶低等有意傷害他人的言語行為。

然而幼兒出現這些行為不是沒有原因的!今天丹丹姐姐就來告訴大家為什麼寶寶會出現攻擊性的行為

丹丹姐姐認為幼兒的攻擊性行為首先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直接關係,家庭對幼兒的影響家庭對幼兒的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指的是父母對待孩子比較穩定的教養觀念和已經習慣了的教育行為。

很多父母對孩子都會採用強制型的教育方式。

強制型的父母對孩子嚴格實施規則,孩子的行為一旦不符合規則,父母就會表現出自己的憤怒和不親切,他們很少考慮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對孩子經常的拒絕和排斥會引發兒童的挫折感,導致兒童的攻擊行為,他們或者攻擊父母或者攻擊同伴,以便發泄心中長期積鬱的不滿。

父母使用懲罰,不恰當的懲罰模式不但不能抑制有害的、不良的敵意行為,而只能加速這些兒童的不良行為。

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也對孩子的行為習慣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

然而一個經常爭吵、挑剔、不和的家庭環境對幼兒就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父母之間的衝突關係到孩子的攻擊性和犯罪行為,如果子女經常目睹父親打母親,這個孩子有可能模仿這一行為,轉而去攻擊別人。

一方面與模仿父母之間的攻擊行為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幼兒宣洩自己的不良情緒。

當然孩子有攻擊行為也不僅僅是因為其他人的影響,這與孩子自身的基因也會有一些關係。

托馬斯等人在對嬰兒進行大量追蹤的基礎上,將嬰兒的氣質劃分為三種:容易型、困難型、遲緩型。

困難型嬰兒時常大哭大鬧,發脾氣,適應型差,父母難以安撫他們,這種氣質類型的嬰兒在以後的年齡中更易發展成為攻擊性行為模式。

攻擊行為的幼兒與正常幼兒相比,有某些腦功能的差異,實驗研究表明,攻擊行為的兒童大腦左右半球一些功能的發育存在著某些非均衡現象,這種半球功能失衡的發展,影響大腦協同信息、做出正確決策的整合能力,導致認知的偏差,認知的偏差會產生某些不良行為,如攻擊行為。

並且近十年的研究表明,認知在幼兒的攻擊行為中起著重要的中介和調節作用,幼兒對傷害情境中他人意圖的知覺和歸因決定著幼兒是否發動實施攻擊行為。

同時幼兒的攻擊行為與幼兒所處的年齡階段也有關,幼兒的自我意識增強,有強烈的表現慾望,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他們容易發動侵犯行為,另外,在心理發展水平上,幼兒正處於"自我中心階段",他們不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為了得到某種東西去攻擊別人,但不能考慮到別人為此遭受到的痛苦。

受幼兒喜愛的動畫節目,也是影響孩子行為的關鍵因素,但現在動畫節目的質量令人擔憂,暴力鏡頭屢見不鮮。

研究已經證實,觀察電視上的攻擊性榜樣能增加幼兒的攻擊行為,過多的電視暴力影響到兒童的態度,他們將暴力行為看作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幼兒的分辨能力教低,所以導致幼兒模仿電視中的暴力行為而在現實生活中加以運用,甚至會有孩子把暴力行為當成勇敢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去模仿,就引發了幼兒的攻擊行為。

大一些的寶寶通常會被家長送到幼兒園,所以教師和同伴也是影響幼兒行為的重要因素,在幼兒園接觸到脾氣不好的老師,總訓斥孩子,或有不公平的表現,都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嚴重的便會出現攻擊行為。

而幼兒的同伴的行為,幼兒通過模仿同伴來學會一種行為模式,當一個幼兒通過攻擊別人達到了某種目的時,其他的幼兒看到這種行為帶來的"好處",也會去模仿這種行為,同伴榜樣的作用是引發幼兒攻擊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

並且,如果一個幼兒在同伴群體中的地位較低,經常遭受其他幼兒的嘲弄和奚落,他就有可能進行報復性的攻擊,但如果一個幼兒位於同伴之首,他有可能自恃自身的強大去攻擊別人。

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孩子出現攻擊性的行為,有人就會說了,孩子還小,總不能跟他們計較,長大就懂事了。

丹丹姐姐想說,孩子的攻擊行為,如果家長不教導孩子及時改正,孩子是很難自己改正的。

並且會越來越嚴重,因為在孩子眼中 ,家長默認可以這樣做。

熊孩子小時候會得到原諒,可是長大了除了父母誰還會包容呢?所以丹丹姐姐今天告訴大家如何避免寶寶出現攻擊行為的壞習慣!

首先我們要在幼兒期就給孩子樹立正確觀念,是通過擺事實,使幼兒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念的方法。

使幼兒提高對攻擊性行為危害的認識,從而減少攻擊行為。

樹立正確觀念必須及早進行,讓幼兒從小就明辨是非,也要注意強調攻擊性行為的嚴重後果。

避免環境中出現誘導幼兒攻擊行為的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

家庭環境中共同配合減少、避免環境中的暴力因素,避免孩子觀看具有暴力情節的動畫片及其他音像製品,並且需要親子之間和睦相處等。

同時我們要將孩子的思想向積極的方向引導,教給幼兒正確解決矛盾和問題的方法。

比如輪流、協商等。

並給孩子樹立榜樣,對於有攻擊行為的幼兒多加關注,對他們的進步及時給予表揚。

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孩子,讓孩子能夠親身體驗他人的角色,從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處境,體驗他人在各種不同情境下的內心情感。

研究表明,只有一個人內心世界中有與他人相同的體驗時,他才知道在於別人發生相互聯繫時該怎樣行動和採取怎麼樣的態度。

也可以適當做出鼓勵機制,例如孩子在遇到一件會讓他不高興的事時,並沒有出現攻擊行為的時候家長就可以給孩子一個小糖果,或是一個漂亮的貼紙,讓孩子有意識自己不攻擊別人會有獎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來艾|孩子攻擊行為你還在忽視嗎?

父母是否忽略幼童的攻擊行為呢?是真的任性還是隱藏著什麼更為不良的影響呢? 父母對此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視,從小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培養關乎著寶寶健康的思想養成,那麼現在就跟隨來艾君來認識這個嚴肅的話題吧。

調皮寶寶愛打人 家長不要輕視

生活中可能有些家長會注意到,寶寶差不多到了1歲月齡後自主意識開始變得強烈,也有了參與社交的慾望。但有部分家長也會感到鬱悶,為什麼孩子一跟其他小朋友玩耍,總會愛推人、打人呢?甚至還有再大月齡會說...

寶寶有這一特徵,長大註定不孝順,趕快糾正

母乳餵養過程中出現類相似攻擊行為:比如,寶寶向媽媽表示愛意,卻用牙齒把媽媽咬得直皺眉;寶寶和小朋友玩得正開心時,突然把小夥伴推倒在地,把玩具搶在手裡……寶寶所表現出來的「暴力」行為稱為兒童攻擊性...

幼兒的攻擊性,從何而來

嬰兒在很早就出現了攻擊性的早期表現。兒童與同伴之間的社會性衝突大約開始於兒童出生後的第二年,且這種相互之間的行為有一半可被看作是破壞性或衝突性的。無論在實際的攻擊行為還是在攻擊的傾向性上,自幼兒...

親子教育:防止孩子出現攻擊行為

導讀:教育幼兒的過程中,如果孩子出現了攻擊性的行為,有可能是因為遺傳、家庭、環境造成的,這時候父母應該要留意孩子身邊的朋友,並且少讓小孩看電視,避免他們從別人身上學到壞習慣,做出不好的行為。一、...

關於攻擊性行為一:論業界「小霸王」成長記

最近一一開始有攻擊同伴的小苗頭,聽奶奶說在公園和小朋友玩沙子,突然就拿鏟子朝小朋友臉上揚沙。奶奶及時制止並告訴她這樣做不對,倆人繼續玩結果又來一次,直接把小妹妹玩哭了。諸如此類的打人咬人等現象都...

孩子愛攻擊人怎麼辦?家長先反省下自己

「你家孩子又打人了!」「他喜歡咬人,咱們離遠點,不跟他玩!」家裡若出了個戰鬥力超強的「小霸王」,寶爸寶媽們就必然常會收到來自其他家長的投訴,今天罵人、摔東西,明天推倒小夥伴,沒有一天消停日子過。...

育兒課堂|孩子攻擊性行為為哪般?

老師:我家樂樂2歲半,從小就是個非常執拗的孩子。近幾個月來更是顯得格外霸道。比如奶奶在他玩好玩具後替他收拾,樂樂看見了跑過去掄起拳頭就打奶奶,像是一頭領地被侵占的小野獸。如果僅僅如此那還好理解,...

父母成長:如何對待孩子打人,您做對了嗎?

文/咖喱貝媽孩子一歲的時候伸手打你,你可能還覺得挺好玩,還會教他「打、打、打」;可是當孩子三歲後伸手打人,你可能就覺得事態嚴重了,因為那時候孩子知道一些邊界了,大人成了明顯的攻擊性行為。孩子打人...

減減孩子的攻擊行為

欺負和被欺負,一直是父母間討論很火的一個話題。不同的人在這個問題上的理解、感受和底線也都不同。孩子們常常嘻嘻哈哈玩著,突然又哭鬧起來,出現搶玩具、推人、打人等不友善的舉動。孩子的社會性正在逐漸發...

你家寶寶有沒有出現攻擊性的行為

攻擊行為是一種內在生理的驅動,有先天遺傳和內分泌的原因。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和大腦發育,這種行為在二、三歲會頻繁出現在兒童身上,到五、六歲形成第一次高峰。第二次高峰出現在青春期。同時,男孩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