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具被搶怎麼辦?寶媽要幫他搶回來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個孩子都可能有很多心愛的玩具。

然而,對於3歲前後的小孩來說,玩具本身也許都大同小異,但是玩具所承載的社交意義,卻顯得更加重要。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

有的孩子家裡的玩具不愛玩,出去就愛搶別人的玩,搶不過還哭。

有的孩子手裡的玩具總被別的小孩搶走,不會應對也只能哭。

這些爭搶令寶媽無比頭疼,殊不知,孩子們的這些爭搶,恰恰是自我發展、社會化發展、人際關係確立的必經過程。

只不過藉助玩具,集中呈現了出來孩子社會化中的張力、覺醒和點滴成長。

所以寶媽寶爸了解玩具的社會化玩法,比起給孩子挑什麼樣的玩具,也許重要百倍、千倍。

孩子間的爭搶再正常不過

▌3歲前小寶寶間的爭搶通常因為分不清你我

3歲前的寶寶,其實並不太懂得區分「你的」「我的」「他的」「分享」「合作」等這些概念。

在小寶寶眼裡,看到的只有喜歡和不喜歡,但凡喜歡的,都可以是我的。

再加上小寶寶的社交經驗匱乏,情緒表達更為直接,自控力較差等因素,所以才會發生小孩一出去就愛搶別人的玩具,當看到新的玩具了他又會拋下剛搶到的那個。

兩個小寶寶在一旁玩各種玩具,突然聽到哭喊聲,一個1歲多的男孩和2歲多的女孩為了一個玩具爭搶起來,男孩哭喊著,同時一隻手在空中做出類似打的動作,女孩仍然不鬆手。

原來這個玩具是女孩的,男孩看到了很喜歡,就上來搶,搶不到就要動手。

男孩家長看到趕緊說:「這是姐姐的玩具,不是你的,不許搶。

而女孩家長則說:「不許小氣,把玩具給弟弟玩會兒。

結果是,兩邊家長越勸,孩子們哭得越厲害。

這樣的狀況下,寶媽寶爸應該尊重小孩子的物權意識,同時面對小男孩,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會更加快速有效的緩和下來雙方的爭搶,也可以同時引導孩子輪流玩或交換玩(後面會更詳細的說)。

當然,如果爭搶不十分激烈或具有危險性,大可旁觀,不急於干涉。

孩子們就是在這樣的爭搶中,逐漸邁向社會化的。

孩子間的爭搶,是他們的社交體驗

▌3歲後的大寶寶間的爭搶通常是在體驗社交

當孩子在一起玩時,最常讓寶媽寶爸糾結的事就是寶寶爭搶玩具。

此時的爭搶,通常會比以前更為激烈,甚至有肢體衝撞。

如果兩個孩子想要同一件玩具,那麼多半占優勢的一個會拿走它,另一個則會大哭。

有的家長認為謙讓是一種美德,因此總教育自己的寶寶「先人後己」。

先人後己固然是一種謙讓的美德,但對於自我意識發展期的孩子來說,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或者選擇適合自己,讓自己舒適的社交方式更重要、更有利。

比如,當孩子的玩具被搶,有的孩子表現出無所謂,不哭不鬧,換個玩具繼續玩。

可能有的父母認為這是膽小、懦弱的表現,無法忍受自己的孩子這麼窩囊。

其實當事的孩子,也許並沒有太大的焦慮或憤怒,自己繼續玩別的玩具,就像沒發生過什麼一樣。

這樣的選擇和社交習慣能夠讓他舒適自在,反倒是如果執意要求他去把玩具搶回來,會令孩子更難做。

還有的孩子會特別維護自己的玩具,手緊,誰也搶不走他手裡的東西。

其實這樣也沒關係,孩子只是在維護自己的權益而已。

選擇維護也是適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當多個孩子在一起玩、互動的時候,出現爭搶玩具的場面在所難免。

有的孩子掙、有的孩子讓,這只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確認自己在群里中的位置和適宜自己的社交方式。

只是寶媽寶爸在一旁看了,會把很多自己的情緒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而難以容忍孩子的某種行為。

孩子間相互爭搶玩具,是逐漸學會與別人建立關係的過程,也是孩子逐步學會應對和處理各種事件的機會。

父母可不必急於勸誡孩子退讓或強力制止孩子的爭搶行為,讓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去相處,去遊戲,只要沒有過激的肢體衝突或危險即可。

最終孩子的物權意識,是引導孩子學會社交的第一步

希望孩子有正確的態度對待搶玩具與被搶玩具,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

所謂物權觀,即幫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權力,同時又懂得尊重別人的物品。

培養正確的物權觀,有助於孩子形成好的自主、自尊的意識,以更好地適應社會。

要讓孩子懂得尊重別人的物權,父母先要學會尊重孩子的物權。

很多父母並不懂得這一點,為了顯示自己的大方好客,強制要求自己的孩子把玩具分享給別的孩子,哪怕自己的孩子並不情願。

這種做法,只會讓玩具的那個小主人感到恐懼和痛苦,且容易讓孩子的「物權觀」產生混亂。

我們需要允許孩子的一些霸道、獨占、排他的行為,不要給孩子貼小氣、自私的標籤,不盲目地強迫孩子分享。

尤其在兩到三歲的時候,孩子的意志力快速發展,物權意識也開始萌芽的時候,父母們會發現,孩子突然變得「自私」,不捨得分享任何自己的東西,哪怕是平時玩得很好的小夥伴。

如果碰了他的玩具,也一定會迅速搶回來,甚至大哭大鬧一番。

針對這個時期的孩子,父母別覺得丟面子,所有的孩子都這樣呀!所以,尊重孩子的意願是第一步;

第二,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充分利用榜樣的作用,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第三,帶孩子和更多小朋友接觸,並溫和引導孩子分享。

當小朋友和他分享玩具、食物等,要提醒孩子:小朋友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你,你開心嗎?若孩子認可,可以進一步告訴孩子,如果你也能學著分享,小朋友也會很開心的。

不用太刻意,簡單提示即可。

第四,讓孩子看到分享行為帶來的收益和快樂,但不要說教。

等到孩子願意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體驗到分享不僅能帶給自己快樂,而且該是自己的東西也並不會失去,孩子就會慢慢從排他中走出來,樂於和他人分享。

再大點的孩子,如果還不願意分享,可以採取競賽的方式,設置一個具體任務,而這個任務必須兩個人一起才能完成,給孩子創造機會去體驗合作的快樂,如此孩子會更加願意主動分享。

孩子的社交,大人少干涉

給孩子提供幾種可執行的方法,讓他知道可以怎麼做,而不只是一味制止或責備

通常,父母看到孩子搶別人玩具,立馬衝上前去制止,然後一通責備;看到自家孩子玩具被搶了,不是數落孩子慫,就是衝上前替孩子奪回玩具。

在這些類似的處理方式中,孩子學不到任何可行的、適宜的解決辦法。

其實小孩子總愛搶別人東西也並非什麼惡疾,只是小孩子成長的一個必經階段,由於小孩子的好奇心強,對於別人的東西就特別覺得是新鮮,於是就想拿過來看看,什麼都想試試。

不過他們又是那麼的直接,不會做出任何的修飾,想要就直接地搶過來,那就是為什麼孩子總愛搶別人東西。

美國幼兒園裡有一項不成文的規定:玩具是要輪流玩的。

每個孩子手裡只能拿有限的幾個玩具,孩子可以一直玩到自己願意放下為止。

但如果放下被別的小朋友拿走了,就不能再找藉口去搶這個玩具了。

所以跟孩子們一開始就約定好「輪流玩」的規則,也是一個不錯的有效制止孩子搶玩具的方法。

當孩子間因為爭搶玩具無果,而請求大人幫忙解決的時候,大人可以給與引導,教會孩子如何解決問題:

比如嘗試跟孩子輸入「輪流」和「交換」的概念。

教孩子去跟別的小朋友說,如果你想玩我的玩具,那我們可以輪流來,我玩X分鐘,你玩X分鐘;

再或者:咱們不如交換著玩玩具,你玩我的,我玩你的。

剛開始孩子不會,媽媽可以稍微介入,展示給孩子看。

再遇到類似問題,可以引導孩子自己去解決。

如果孩子能夠自己嘗試開口主動表達,及時給與鼓勵即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巧用三個方法,讓孩子學會分享

「不分享就是自私。」很多家長都秉承著這一原則,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用近乎命令的語氣讓孩子懂得分享玩具。但是,分享僅僅是「交出玩具」那麼簡單嗎?

正確的方法,幫2~3歲寶寶度過物權意識敏感期

當孩子滿2歲後,很多父母會發現寶寶和別的小朋友玩兒時,表現得很不友好。公用的玩具他要搶著玩兒,自己的玩具更是要獨自玩兒,哪怕一個人玩兒不過來,或者本身就是可以多人一起玩兒的玩具,寶寶也不願意分享...

孩子不懂分享?是你不懂孩子吧!

「現在我要躺下來睡覺, 真誠地向我的主祈禱, 如果我在醒來前死去, 求主讓我的玩具都壞掉,這樣別的孩子就再也不能碰它們。阿門。」——《自私小孩的祈禱》很多媽媽都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愛分享,家長總是有...

別信|小孩的事,讓他們自己解決

小N(一歲半)隨奶奶,到小區花園裡,玩他的滑板車,那是爸爸昨天剛給買的,小N非常喜歡。就在小N開心的嘗試如何滑的時候,突然來了幾個小朋友,年齡上,略大一些,一下子圍住了小N,有的動手去摸滑板車,...

孩子玩具被搶?家長千萬別這樣做

每個孩子都可能有很多心愛的玩具。然而,對於3歲前後的小孩來說,玩具本身也許都大同小異,但是玩具所承載的社交意義,卻顯得更加重要。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有的孩子家裡的玩具不愛玩,出去就愛搶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