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打人」怎麼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男孩小橋很快就要從幼兒園畢業,去上學前班了。

他的爸爸媽媽最近十分焦慮。

小橋經常在幼兒園咬人,打人,被老師認為是「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

他已經因此被幼兒園勸退過一次。

轉到現在這所幼兒園之後,情況也並未好轉,好幾次因為打人,他的父母不得不提前把他接回家。

因為擔心孩子的情況會愈演愈烈,更擔心他無法適應即將開始的學前班生活。

另外,雖在內心深處,他們還深藏著一種擔憂——怕兒子將來會變成一個暴力分子。

因此,小橋的父母打電話向兒童心理學家求助。

像小橋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打人,咬人,甚至更加激烈的攻擊性行為在孩子們中間也常常發生。

不僅容易發生危險,更讓父母和老師對這些孩子的發展狀況既擔心,又找不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跟隨小橋的案例,這次我們來分享一些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的分析,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

問題一:孩子的攻擊性有多強?

對於一個具有攻擊性的孩子,我們要討論的首要問題是:他的攻擊性有多強?

程度輕微的攻擊性行為通常都會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地自我修正,或者只要得到父母、老師、治療師的一點點幫助,就能改善。

但是,有4%-8%的孩子會有比較嚴重的攻擊行為。

比較嚴重的、持續的攻擊性問題往往很難改善,需要更多的干預。

但是,只要能得到治療,尤其是早期干預,很多這樣的孩子的狀態是可以得到不錯的改善的。

對這個問題,小橋的父母描述了一個具體的場景:

一個小女孩叫小橋「大臭頭」,他就舉起拳頭狠狠地揍了那個女孩一頓。

事後,他被直接送回家。

在家裡,他一會兒保證自己再也不會這樣做了,一會兒又堅持說,他必須得揍那個女孩,因為她太壞啦!

第二天,小橋的媽媽去接他時,班上另外一個女孩子走了過來說:「你是小橋的媽媽麼?他是個壞孩子。

難題:什麼是「因」?什麼是「果」?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我們真的很難說清楚是誰有錯在先。

到底是小橋的攻擊在先,還是別人對他的排斥在先?

不論你從哪裡開始分析,每一個」果「前面總有一個」因「——他打人是因為有人對他刻薄;而別人對他刻薄,恰恰是因為他愛打人。

但是他打人,則又是因為沒有人喜歡他,如此如此,循環往復。

因此,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的父母往往有兩種典型心態:要麼認為自己的孩子被誤解了,希望說服周圍的人相信,他們是對一個完全正常的孩子反應過度了。

要麼擔心自己養了一個小怪獸,希望趕緊為他/她找到治療方案。

給父母老師的建議:

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詳細觀察和了解具體情況上,而不是給孩子貼上泛泛的「具有攻擊性」的標籤。

沒有一個孩子會在任何場景中都表現出攻擊性。

父母和老師需要了解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先發生了什麼,中間發生了什麼,以及攻擊之後又發生了什麼。

問題二:是什麼導致了孩子的攻擊性?

1.先天衝動

有些孩子天生比其它孩子容易衝動,這是由基因導致的,在所有情形下都有相同的表現。

衝動的孩子,腦子一熱就會立刻行動,不會先停下來思考。

如果這種衝動是攻擊型的,他就會做出攻擊行為。

這裡極為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得弄清楚這個孩子是否總是表現得很衝動。

他也會有其它的衝動表現嗎?還是只是表現為攻擊性?

幫助孩子控制衝動,就是要在「衝動」和「行動」之間,加入思考。

理論上說,「積極暫停」和其他的懲罰就是想要達到這個目的——但往往沒有效果。

唯一能有效的辦法是,在孩子因為衝動想要出擊的前一刻,阻止他/她。

這也意味著,你需要對孩子有更多關注,而且你的速度要快!

2. 精力過於旺盛

我們也容易把孩子的精力旺盛當成「具有攻擊性」。

有些孩子就是比其他人好動。

在學前班和幼兒園,如果一個孩子比較好動(通常以男孩為主),他會感覺自己像魚兒離開了水,總想扭來扭去,老師和同學也會對他有同樣的看法。

這類孩子中,有一些又比大家塊頭大,更強壯。

所以,有時候他們只是想蹦蹦跳跳,找點樂子,卻會被別人看成是有攻擊行為或者情緒失控。

3,協調性和身體控制力差

一些被貼上「攻擊性」標籤的孩子,雖然好動,但是卻比小夥伴們笨拙,缺乏協調性。

他們可能不是故意要撞到人,或者踩到小夥伴搭好的漂亮的積木建築。

他們只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

當大家朝他們嚷嚷,對他們的笨手笨腳表示不滿,他們很容易退縮,變得孤僻。

或者,更有可能真得變得攻擊性很強。

4. 語言或非語言能力差

那些愛打人或傷害別人的孩子,往往在語言能力或者非語言能力方面比較差。

無法用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會讓孩子特別沮喪,以至於訴諸武力,或者通過大發脾氣來「直抒胸臆」。

想幫助「攻擊型」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到他/她具體在哪個方面有「短板」。

是不知道如何融入群體?還是不能和別人輪流玩?

或者是這個孩子特別喜歡支使別人?

還有,他/她能用語言準確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和失落麼?

幫助改善攻擊性

遊戲——以遊戲的方式介入

比如在阻止孩子打同伴(或者弟弟妹妹)之後,你可以幽默地說:「敢不敢跟比他們厲害的人比試比試?」

效果更好的做法是,你一開始氣焰囂張,然後又害怕地落荒而逃,孩子便會追著你,咯咯直笑。

這招簡直百試不爽。

這麼做,既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力量,又不會傷及他人。

這種「遊戲」的介入還可以讓事態緩和下來,幫助孩子在「衝動」和「行動」之間,加上思考。

以角色扮演遊戲重現場景

心理學家波多娃(Blena Bodrova)和萊翁(Deborah Leong)描述的一個五歲男孩,在上課時會一直打斷老師,無法安靜地坐在教室內。

但是當這個男孩和其他孩子玩「上課遊戲」時,他的表現卻幾近完美。

一段時間後,他將遊戲中的控制能力帶進了真正的教室。

因此,我們可以把孩子容易衝動的情境,以遊戲的方式重現出來。

你只需要說:「我們來玩上課遊戲。

」「我們來玩換衣服準備上學的遊戲。

」「讓我們玩個遊戲,假裝你很想要這個玩具,但是我不想跟你分享。

」「我們來玩過馬路——啊,小兔子差點被車撞到。

找出一件在生活中孩子可能遇到困難的事,然後把它稱作遊戲,從而讓孩子以不會受到處罰或感到羞辱的方法,練習獲得對衝動的控制力。

幫助孩子練習控制衝動的遊戲

對幫助孩子控制衝動非常有用的一類活動是:讓孩子們做一些富有節奏感的動作,比如跳躍,奔跑,大聲喊,然後你來把控節奏,指揮他們「慢一點,快一點,大聲一點,小聲一點」。

孩子們都愛玩的經典遊戲「紅燈停綠燈行」也非常棒。

快速的節奏和動作轉換,讓孩子逐漸學會協調行為,控制衝動。

王牌遊戲:身體打鬧類遊戲

孩子需要與攻擊的衝動和平相處,不管這種衝動是他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假如我們不讓他們在遊戲中練習,那麼他們會在真實的生活中練習。

對付孩子的「好動」和「衝動」,在家裡跟他玩「摔跤遊戲」特別管用。

我們指的是「好玩的摔跤」,不是電視上那種競技類摔跤。

研究表明:經常和爸爸玩打鬧、摔跤遊戲的男孩子,會比未接觸過這類遊戲的男孩,在交友方面的「情商」更高。

當然,我也建議媽媽們和孩子一起玩摔跤遊戲。

另一種有用的辦法是給予孩子「動」的機會。

比如:跳舞、練體操、摔跤、跑步、騎車、滑雪,等等。

也可以一起練習瑜伽,學習放鬆及自我控制,學習如何緩慢而小心地做動作。

對於這些天生精力過於旺盛的孩子,學校應該安排許多讓孩子可以「跑來跑去」的時間,而不是讓他們一直老老實實地坐在教室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家孩子有攻擊性行為嗎?十二招幫您化解

原標題:【育兒】你家孩子有攻擊性行為嗎?十二招幫您化解攻擊性行為形成的關鍵期是嬰幼兒階段。家長的嬌寵放縱、缺乏嚴肅態度,是滋生攻擊性行為的溫床。如果放任自流,到孩子成年後,這種攻擊性行為就可能轉...

減減孩子的攻擊行為

欺負和被欺負,一直是父母間討論很火的一個話題。不同的人在這個問題上的理解、感受和底線也都不同。孩子們常常嘻嘻哈哈玩著,突然又哭鬧起來,出現搶玩具、推人、打人等不友善的舉動。孩子的社會性正在逐漸發...

矯治寶寶攻擊行為的攻略集

寶寶在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家長們會發現寶寶經常會出現攻擊行為。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們應該找出寶寶攻擊行為的真正原因,安撫寶寶的情緒,耐心教導寶寶,而不應該總是去呵斥寶寶。寶寶攻擊行為是什麼寶...

懂得這些,寶寶愛打人小毛病,輕鬆解決?

寶寶愛打人的原因?1. 來自環境 寶寶具有此方法模仿的天性,父母給他提供什麼樣的環境,他就會不加選擇地吸收周圍環境給予他的一切。寶寶模仿的對象來自小夥伴,電視電影等各種媒體,也來自他周圍的成人。...

孩子又打姥姥了!父母到底應該怎麼教?

這是發生在火車上的真實故事。短短3個小時的旅程 ,一個長相俊秀的僅有8歲左右的孩子用玩具敲了他姥姥的頭十幾下,打姥姥的手和臉,踹姥姥的腿無數次,坐在對面,讓我深深的被觸動。被觸動的還不僅僅是孩子...

孩子被打了,該不該教孩子「以牙還牙」?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與小夥伴之間的磕磕碰碰在所難免,。"有人打了我的孩子,我到底該不該教他打回去?」作為家長,既害怕自己的心肝寶貝被別的熊孩子欺負,又擔心在自己的慫恿下,自己的孩子變成別人眼中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