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麼教會孩子合理分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諺語有云:「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不管是出於禮貌,還是出於其他的期望,家長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會分享,將食物、玩具等和家人、夥伴一起分享。

分享是一種美德,讓孩子學會分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該對孩子多加引導。

分享,指的是把自己手中的東西與他人一起使用的行為。

而所分享的東西,從存在形式上可以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

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如何教會孩子去分享呢?

有育兒專家指出,2至3歲時,是孩子確定你、我、他之間的聯繫,產生自我意識和物權觀念的重要時間段,這個時候不適宜強迫孩子做出分享行為,否則對孩子自我意識和物權觀念的養成是極其不利的。

並且,分享作為一種美德,不應該強迫孩子進行分享,這樣會使分享變質。

專家認為,教孩子分享應該遵循這4個原則:

1.分享行為是孩子的自願行為,是孩子行使自我意志的結果;

2.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做出分享的行為,家長都應該尊重孩子的決定;

3.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不要礙於面子,對孩子進行數落;

4.教孩子分享,應該循序漸進。

專家解釋說,家長強迫孩子做出的分享,不僅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還容易讓孩子反感分享。

為了讓孩子學會分享,可以從精神層面著手。

孩子還小,他們需要一個地方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在這個時候,家長在排解孩子情緒,分享孩子喜悅的時候,就可以循循善誘,引導孩子分享,多問孩子:「什麼事讓你這麼(不)開心,快告訴爸爸(媽媽)!」從情緒的分享,繼而轉向一些與孩子聯繫比較弱的事物,比如說孩子已經用不上的衣物,或者是不喜歡的玩具,這部分事物是比較容易讓孩子與他人分享的。

當孩子比較樂於與人分享之後,再教孩子將自己最喜歡吃的食物、最喜歡玩的玩具和他人分享。

合理的選擇分享的事物,讓孩子學會分享,這樣更有效。

在教孩子分享時候,需要顧及孩子的情緒,要知道心情愉悅的孩子是更傾向做出分享行為的。

你還需要留意孩子對事物的認知程度,物權觀念非常強的孩子,在幼兒時期不易做出分享的行為。

引導孩子分享時,不宜一次讓孩子分享過多的事物,對於剛建立物權觀念的孩子來說,這容易讓他恐慌,孩子會誤認為家長要把他所有的東西都分享出去。

想要教孩子分享,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孩子不願意和陌生的孩子分享玩具,但如果是熟悉的小夥伴,他可能會十分願意;孩子這會不願意分享,過一會可能就願意了。

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

如果孩子一直不願意與人分享,那可能是你沒教對,試著換一種方法,讓孩子慢慢學會分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請不要強迫孩子必須「分享」

一些家長總是喜歡這樣逗寶寶:「寶貝,把你的蘋果給媽媽吃一口吧?」如果寶寶同意了,有的家長會說「寶貝真乖,你吃吧,媽媽不吃」;如果不給,也許會說「寶貝好小氣啊,媽媽不喜歡你了。」這樣逗孩子真的好嗎...

家長的哪些小毛病,容易慣出熊孩子?

Q:什麼是熊孩子?日常生活中熊孩子是指調皮搗蛋、不聽家長話、亂哭亂鬧,經常讓人哭笑不得的小孩。其實3歲以內不存在家長所謂的熊孩子,這個階段的小孩子正處於用身體探索世界的階段,他們的很多行為動作、...

生了二胎後,這5句話千萬不要跟大寶說!

生了二胎以後,經常會被朋友問到的是:「你家大寶欺負二寶嗎?」或者「兩個孩子相處得怎麼樣?」「大寶喜歡二寶嗎?」對於這樣的問題,有時候還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好像家裡的實際情況更為複雜一點,不是一個...

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分享,90%是家長的錯!

孩子在兩三歲以前,不願意分享不叫自私,那是自我。因為這個階段,孩子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看不到、理解不了別人的需要。他們正全情投入在體內那個「自我」快速拔節生長中。若孩子到了五六歲仍然不懂得...

怎樣使我們的孩子學會分享

分享是生活中一種重要的社會行為,其實生活就是學堂,在孩子的生活過程中,分享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我們來說說怎樣讓我們的孩子學會分享。

孩子不願意分享,有錯嗎?

最近,西西媽媽又為西西開始著急上火:上周末,西西在院子裡和一群小朋友玩。結果,不到一會,西西就和一個小朋友打了起來。西西媽媽一問原因,原來是那個小朋友想玩一會西西的玩具,西西不願意,兩個人起了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