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導孩子的道德觀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

它培養人們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是人對一定的社會規範準則的認識、體驗,以及依據這些準則所表現的行為。

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範自己行為。

幼兒和成人一樣,生活在複雜的社會空間之中,每天都要遇到許多需要運用自己的道德認識進行判斷,從而作出行為決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有的孩子比較「懂道理」,其行為也較符合社會準則,易於被人接受。

可也有的孩子卻總是「不講理」,常常「亂來」。

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是孩子道德認識水平不同所造成的個體差異。

如果成人平時能對孩子經常地「曉之以理」,那麼對提高孩子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力,使他們懂得一定的道理都是大有好處的。

早在50年前,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就開始系統地研究幼兒的道德判斷問題。

他用遊戲、提問和講故事等方法,來探討幼兒對道德事件的認識與判斷。

皮亞傑發現,幼兒往往根據故事中主人公是否最終受到懲罰來判斷行為的對與錯。

例如:在一個故事中,有個孩子受囑咐在母親離家時照管好小弟弟。

故事裡描述了這個孩子如何服從大人的囑咐,如何耐心周到地看護小弟弟,可當媽媽回來後,這孩子卻挨了一頓屁股。

許多3歲幼兒都說,這孩子不好,因為他受到媽媽的懲罰,肯定是做了壞事。

直到5歲左右,幼兒才能說出,那孩子是好的,沒做什麼壞事,受到懲罰是不公平的。

幼兒判斷一件事是好還是壞的標準還往往根據成人將如何作出的反應。

如有個孩子打了人,問他為什麼要打,他說:「我爸爸說的,要是有人敢欺負我,就應該打他。

」再如一個孩子認為,不能拿別人的東西,因為「媽媽知道了會罵我。

」所以,幼兒的道德判斷傾向於依賴權威一方的言辭,出於對違反權威的結果的恐懼和避免懲罰的願望。

這種尊崇和懼怕權威的心理,表現在處理孩子與成人的關係上便是服從。

皮亞傑說:「幼兒的第一個道德是服從,而所謂善的另一個標準長期以來就是父母的意志。

」可見,在幼兒階段,成人的影響作用是十分顯著的。

幼兒近乎絕對地信任成人,尤其是孩子生活中的權威人物——父母、老師。

作為家長和老師是孩子道德發展的楷模,其責任是不言而喻的。

孩子的道德判斷水平對於決定孩子在某些特定場合中的道德行為具有重要的作用。

道德判斷水平的提高,也就顯示了孩子對社會的理解和適應能力的增強。

那麼,如何才能提高幼兒的道德判斷力呢?我們認為應該著重注意以下幾方面:

(—)民主氣氛

國內外許多研究證明,凡道德判斷水平較高的幼兒,其父母一般都與孩子保持溫暖、親密的關係,善於言語誘導,以理服人。

這些父母都比較注意提高家庭生活的民主氣氛,對家庭中每個成員的看法和意見都進行公正的考慮。

一個民主的家庭應當讓孩子有較多的自由選擇與決定的機會,父母應在必要時,能用較多的時間與孩子交換意見,討論已作出的決定,並與孩子一起評估將會造成的後果。

家庭中需要有民主氣氛,在幼兒園班級中也是如此。

例如,我園有個實驗班的老師,重視讓幼兒在發現問題時自己思考和討論解決方法,而不是一手包辦代替、決斷對錯。

一段時間之後,這個班孩子的獨立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

許多孩子在有了矛盾時會用討論來推斷誰是誰非,用猜拳、輪流、謙讓等方式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動輒向老師報告,依賴老師做「仲裁」。

這說明,即使對於幼兒,放手用民主方法解決道德判斷與行為爭端問題,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約束技巧

幼兒的道德判斷水平與各種約束幼兒的技巧之間存在某種可能的關係。

例如,有人曾研究三種類型的家庭約束技巧對孩子道德判斷能力的影響。

第一種是強制手段,如體罰、強令、剝奪物質目標(如不許吃零食),或剝奪某些權利(如不許出去玩)等。

第二種是說理方法,向孩子解釋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

例如告訴孩子,打人會使另一個孩子感到疼痛,被打的孩子不願和你做朋友;老師和其他人也會認為你不是個好孩子,等等。

第三種是「情感取消方法」,即不理睬孩子,威脅說不要他了,或明確表示不喜歡孩子等。

研究發現,強制手段與幼兒的低水平道德判斷相聯繫,而說理方法則與高水平相關。

至於情感取消方法,其效果比較含糊。

所以有人提議,應主要採用說理的方法,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懂得為什麼不能做某些事。

同時可以輔之以適時適度適量的懲罰,以期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促使道德體驗的深化,幫助孩子認識錯誤。

而情感取消法,一般可以在父母與孩子關係相當好的情況下偶而採用。

(三)同伴的交往與啟迪

通過同伴交往,孩子的相互合作意識得到滋長,他們之間的給予或付出是相互的,一般不存在一方是主要控制者的問題。

同伴交往的經驗幫助孩子從道德的現實性中解脫出來,也就是說,從外部規則、成人控制的約束下解放出來,使孩子通過自主性的活動獲得道德體驗,從與別人相處的需要中產生道德意識。

另外,耳聞目睹同伴的道德判斷策略也是一種促進方式。

因為看到別人的策略可能與自己的預料有所不同,於是產生認知的不平衡。

這種不平衡會驅使幼兒思考,對自己原有的信念產生疑問,受到啟發,從而改進自己的道德區辨力與判斷力。

在解決不平衡時,孩子還會運用新的認知技能,於是,可重組自己的道德認識。

有的孩子道德判斷水平較低,如能常與水平較高的孩子一起相處,就會受到正面影響,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斷能力。

(四)教師的引導與幫助

幼兒的道德判斷能力與在教室中的行為問題具有密切的聯繫。

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每天要面臨許多實際問題,面臨老師、同伴的要求和紀律的約束。

幼兒能否正確理解和判斷別人的想法、情感、要求和企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是否能有效地遵守課堂秩序,能否與老師和同伴友好相處。

所以,幫助孩子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是學習良好行為的思想、情感基礎。

提高孩子的道德判斷能力,能有效地減少班級中的行為問題。

教師可通過組織幼兒扮演角色遊戲或木偶遊戲來幫助孩子體會別人的角色心理。

站在某個別人的角度體驗生活情景,強調他人的需要,能有效地把孩子自己的認識和感受與別人的認識和感受聯繫起來,學會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

例如,讓攻擊性行為較多的孩子扮演木偶戲中常常受人欺凌的角色,可使這孩子充分體驗受害者的心情和感受,從而理解自己日常的行為對別人可能造成的不良後果。

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討論各種道德問題,這些問題應該與孩子的實際生活有關,使孩子真正有機會介入解決自己的問題。

討論時,教師的任務是讓孩子們充分理解所要討論的問題或難題,如「5隻皮球,可大家都想玩怎麼辦?」另外,教師應該引導幼兒說清楚為什麼要做出某種判斷的理由,還要鼓勵大家說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解決方法,引導孩子們對各種想法作出評價。

教師還應當啟發幼兒體驗同伴間積極交往所引起的滿意和快樂的感受,培養師生間相互喜愛的情感氣氛,並處處注意以身作則,為孩子們樹立良好道德行為的榜樣。

對於孩子的每一點進步,教師都應隨時鼓勵,給予強化,並有意識地針對孩子的個別差異進行個別教育。

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溫馨提示:世界記憶大師網上免費公開課開始了,只要您認真聽課,就能讓您或者您孩子迅速愛上學習,同時至少提高十倍以上的記憶力。

給自己一點信心,你的孩子將會更加強大(感興趣的朋友留意下方評論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兒童道德感的培養的關鍵,初為父母必看

在幼兒園中,小朋友們在建構區玩遊戲,突然小明站起來跑向老師,「老師,貝貝拿了小花的積木。」得到了老師的回應之後,返回建構區,不一會兒,他又跑過來,「老師,小寶打了貝貝。」幼兒園或日常生活中經常會...

孩子欺負別人?如何糾正幼兒行為?

被人欺負的受害者經常有心理陰影,但如果你的孩子是欺負別人的哪一個呢?兒童有時候會因為家庭暴力、或是接觸太多暴力媒體而認為欺負是可接受的行為,因而使用暴力來解決事情,這需要被指正和教育。

幼兒的攻擊性,從何而來

嬰兒在很早就出現了攻擊性的早期表現。兒童與同伴之間的社會性衝突大約開始於兒童出生後的第二年,且這種相互之間的行為有一半可被看作是破壞性或衝突性的。無論在實際的攻擊行為還是在攻擊的傾向性上,自幼兒...

孩子打小報告是依賴心理的表現

   中、大班的幼兒特別喜歡來告訴教師身邊發生的事情,「老師,**洗手的時候在說話。」,「老師,**弄壞了我的玩具。」,「老師,**不和我一起玩。」……等等諸如此類的告狀舉不勝舉。幼兒「告狀」其...

正面管教工具-有效引導和轉移孩子注意力

正面管教工具卡- 轉移注意力&引導你有沒有這些困惑?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孩子不學習怎麼辦?孩子愛撒謊怎麼辦?孩子不聽話如何教育? 孩子不聽父母的話怎麼辦?孩子和父母頂嘴?孩子和父母吵架?如何鼓勵...

來艾|孩子攻擊行為你還在忽視嗎?

父母是否忽略幼童的攻擊行為呢?是真的任性還是隱藏著什麼更為不良的影響呢? 父母對此一定要予以高度重視,從小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培養關乎著寶寶健康的思想養成,那麼現在就跟隨來艾君來認識這個嚴肅的話題吧。

家有好動兒總被投訴,怎麼辦?

家有頑皮好動的孩子,讓不少家長們幾分歡喜幾分愁,喜的是從此就不停地陪著孩子鬧騰,憂的是時不時遭到班上老師或小朋友家長們投訴,氣不打一處來,打打罰罰更是家常便飯,但娃依舊任性不聽管教,一不小心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