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易捉弄小孩,這可不是什麼小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

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圓圓上幼兒園時,有一段我工作特別忙,就由她爸爸接送。

她爸爸單位離幼兒園很近,幼兒園放學早,爸爸接上她還不到下班時間,就把她帶回單位再待一個小時才回家。

她爸爸辦公室的幾個人當時都三十歲左右,大家處得很好,也很隨意,經常互相開玩笑。

有兩個同事很喜歡和圓圓說話,但他們不是正常地和孩子說話,而是把她當個小動物一樣捉弄。

要麼裝出很兇惡的樣子,強行要來抱圓圓,圓圓嚇得直躲,他們則樂得哈哈大笑;要麼煞有介事地要圓圓喊他們「爺爺」,孩子不懂事,就叫了爺爺,逗得辦公室的人都笑起來。

我可以想像,當時圓圓一定從大家的表情中感覺到有什麼地方錯了,但又不知錯在哪裡,她一定很惶惑,很不安。

再後來他們又讓圓圓叫爺爺,圓圓不叫,他們就假裝生氣了,說這個孩子不懂禮貌,弄得圓圓不知所措。

圓圓爸爸也不喜歡別人那樣逗她玩,但也許是覺得這只是開玩笑,也許是因為同事之間不好意思,就沒去強行制止他們。


我開始並不知道這件事,孩子那麼小也沒有能力把她的不快講給我。

結果過一段時間後,我突然發現圓圓和外人打交道時流露出不自信,說話不像以前那麼大方了,經常是想說又拿不准,眼神一片猶疑躲閃,尤其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時。

這讓我有點著急,但一下子也找不到癥結,就反省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在生活中更留心讓她多和別人打交道,培養她的自信。

有一天,圓圓和她爸爸從單位回來,我看出圓圓有哭過的痕跡,就問她怎麼了。

圓圓說:「張叔叔說爸爸不要我了。

說著又想哭。

她爸爸解釋說,他下班前到院長那裡開個會,會議比原定時間稍長些,到下班了還沒結束。

那個張姓同事就對圓圓說:「你爸爸和媽媽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給我,我家有個兒子,正好沒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

」說著就做出要拉圓圓走的樣子。

圓圓被嚇壞了,大哭起來。

這時,我才知道他們經常捉弄孩子。

我當時很生氣,責怪先生不懂得保護孩子,氣頭上說要剝奪他接送孩子的權利。

圓圓爸爸雖然對同事的做法也有些不滿,但他不認為會給圓圓帶來什麼影響,覺得我把這件事看得太嚴重了。

我後來多次和他談到這事,和他分析孩子的心理,他從事實中也看到了影響。

圓圓有兩次從睡夢中哭醒,問她做了什麼夢,都是說夢到爸爸從幼兒園接上她就不要她,獨自走了。

由此可見,大人的一個無聊的玩笑,給孩子帶來多麼深刻的恐懼啊。

她爸爸終於意識到這事對圓圓的影響,也非常懊悔。

後來我儘量去接孩子,真的「剝奪」了先生接孩子的權利,主要是我不想讓圓圓再見到她爸爸單位那兩個人,不想喚起她的不快。

她爸爸也真正注意這個問題了,偶爾因為我實在忙顧不上接孩子,他把孩子接回單位,也絕不允許同事再捉弄孩子。

我和先生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寧可得罪同事,絕不「得罪」孩子。

當然,單位同事捉弄孩子並沒有惡意,看家長不願意,以後就不那樣做了,所以也不存在「得罪」的問題。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指成年人把自己放到兒童的位置上,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我看到一位媽媽洗完一塊床單晾起後,順便和她兩歲的小兒子玩一種叫「眊兒」的遊戲。

她和孩子分別站在床單兩邊,互相看不見,然後每喊一聲「眊兒」,倆人就同時從床單左邊或右邊探頭去看對方。

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頭能和媽媽碰面,而媽媽的目的是每次探頭都不讓孩子看到。

這樣,媽媽有可能這一次剛剛從左邊探了一次頭,接下來的「眊兒」還是從左邊探頭;以孩子的判斷,媽媽剛才從左邊出來,這下該到右邊了,就跑到右邊,結果撲個空。

這樣可能來回撲幾次空,到終於和媽媽碰上面了,孩子就會樂得大笑起來。

尤其是媽媽使了小計策,剛從左邊出來,又從左邊出來,而孩子已學會判斷,通過猜測,兩次從同一邊出來,連著臉對臉地和媽媽「眊兒」上,孩子會為自己的成就感興奮不已。

「捉弄」孩子,則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例如,大人手裡拿一個準備給孩子的東西,卻不痛快地給他,而是提條件,讓孩子說一句甜言蜜語,如果孩子不願說,就做出要把東西拿走不給的樣子,直到孩子說了,才滿意地把東西遞給孩子。

還有的大人以嚇唬孩子取樂,看到小男孩,就做出要找把刀子割男孩的小雞雞之類的動作。

或者看一個小女孩極喜歡她的布娃娃,就把布娃娃藏起來,說丟了或被別人拿走了,直到小女孩急得大哭,大人才拿出來。

成人覺得這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了。

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它對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

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

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捉弄孩子,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

例如大人經常用欺騙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著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會慢慢養成不信任他人和說謊的習慣。

現代都市生活中,上面那些捉弄孩子的具體做法可能不多見了,但人們捉弄孩子的思維方式還很普遍,孩子在很多場合下仍然是被捉弄的對象。

這些捉弄行為表面上看已不那麼粗俗,但它們與上面那些捉弄行為的野蠻本質是相似的,都包含了對孩子的不尊重和不體諒。

2008年1月2日晚上,我看到北京電視台有一個節目,邀請了來自河北的五胞胎,四女一男。

這五名年齡只有四歲多的小傢伙健康可愛,齊齊站在演播室中間,一點也不怯場,都是滿臉興奮的樣子。

他們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我饒有興味地坐下看節目。

主持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中誰最愛告狀」。

五個小傢伙聽了這個問題一臉迷惑,開始都不確定地亂指,後來就看別人指誰他也指誰,最後就統一到一個孩子身上。

那個被確定為「最愛告狀」的孩子一下顯得無所適從,她肯定感覺到自己不是個好角色,表情有些委屈,甚至害怕。


主持人第二個問題是「誰最愛打別人」。

孩子們開始又是亂指,然後是互相揭發,最後又統一到一個人身上,那個「最愛打人」的孩子一下子顯得很難為情。

主持人第三個問題是「誰挨爸爸打最多」。

孩子們仍是從猶猶豫豫的亂指,到最後統一在一個孩子身上,被指到的孩子立即變得不知如何是好,臉上是說不出的尷尬。

主持人和觀眾都被孩子們的樣子逗樂了,沒笑的只有這幾個孩子。

他們的關係已被挑撥,大庭廣眾之下被貼上某個壞標籤,他們都不像剛上場時那樣輕鬆,變得緊張起來,有些不知所措了。

接下來,主持人拿上來一個非常漂亮的書包,說只有這一個書包,問孩子們給誰。

孩子們明明都被這個書包吸引,他們看這書包的眼神充滿了渴望,心裡一定都很想得到這個書包。

但是,他們剛才已有被貼上壞標籤的經歷,於是都想表現得好,就開始了互相推讓,都說給別人,沒有一個人敢說給自己。

指來指去,最後決定給老大。

老大拿到書包很高興,其他幾個孩子的失望是顯而易見的。

老大也許在一瞬間感到不妥,咬咬牙讓給了老五——這倒有些出人意料。

正當主持人誇獎她時,小姑娘一下哭了,萬分失落和委屈。

主持人故作驚訝地問她為什麼要哭,孩子哭得說不出話來。

這時,那個口齒伶俐的老三打圓場說:「她是覺得老五好,才哭了。

」觀眾又一次被老三的「解釋」逗笑了。

就這樣一直弄到孩子們哭也哭了,虛假的話也說了,個個心裡都七上八下的,主持人才拿出另外四個書包,孩子們也終於破涕為笑。

這個節目的目的是什麼,他們設計這些問題和環節的用意何在?實在令人費解。

我沒再往下看,離開電視干別的去了,否則我也鬱悶得想哭了。

寫到這裡,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詩,這首詩寫得太好了,所有的成人在面對孩子時都應該牢記:

人人都說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為小孩小,

你比小孩還要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這樣的快樂是在傷害孩子

周四的時候,公司接到通知第二天停電一天,我們辦公室的幾個同事就慫恿我說:小貝,明天沒事做把你兒子帶來玩唄?我一想反正也沒事帶來就帶來唄!我們辦公室的幾個同事平常相處都挺好的,也很隨意,經常會開開...

我親愛的小孩

早上六點多的時候被電話吵醒了,這種時候的電話我都以為是鬧鐘,不到掛掉或第二次響我是反應不過來的。迷迷糊糊看到是怡婷的短號,回過去,怡婷說燕子生了。終於生了。上班時每天都有人來問我你家孕婦生了哇?...

鄰居這樣「逗」我孩子,我當場翻臉了

文 | 多多媽童童,叫你奶奶大鼻子奶奶!樂樂,喊你爺爺王**(名字)。我的名字叫爸爸,你喊我名字就好了!……結果孩子這麼做了,大人們哄堂大笑,等孩子意識到自己被戲弄了,往往又氣又急,哭得翻天覆地...

潤物有聲:不要隨意拿別人孩子開玩笑

文/Vincent暑假期間,很多孩子都跟著大人一塊上班,於是各大辦公室都來了小客人。辦公室里的伯伯叔叔阿姨們大都熱情好客,愛跟孩子開玩笑。於是,無意間,很多孩子都成了大人口下的犧牲品。大人在跟孩...

管好你的嘴 不要這樣「逗」我的孩子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指成年人把自己放到兒童的位置上,以兒童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情,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

尹建莉:「逗」孩子是一種惡習

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因為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是認真的,是隨著成人的塑造和擺布而不斷調整自己的。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慢慢形成不信任他人、自卑和說謊的心理及習慣。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

尹建莉:對捉弄孩子的行為要堅決說「不」

和孩子玩兒也是一種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容易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