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 園長說入園:分離焦慮總是難免,如何幫孩子有效減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又是一年入園季,幼兒園門口每天都上演著一幕幕「驚天動地」的分離場景。

我們特別理解家長的焦慮,孩子的每一聲啼哭都會牽動父母的心,但我們也要清楚,只有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

如何讓孩子更好更快地適應幼兒園?今天,Amy園長從孩子和家長的角度細緻分析,為我們帶了多條實用有效的建議。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研究發現,3歲左右的孩子,幾乎每隔15分鐘就會找一次親密看護人。

這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的本能:和媽媽分離達到一定時間和空間的邊界之後,就需要重新回到媽媽身邊,汲取安全感,補充能量。

而如今,在整個家庭的精心呵護之下度過三年時間的嬌小的孩子,第一次要面臨一整天見不到家人,走進幼兒園這個陌生又新鮮的環境,這不僅對孩子來說是人生面臨的一大挑戰,對養育孩子的父母、祖父母也是難以克服的心理過程。

接下來,我會結合我多年在幼兒園的一線工作經驗,講一講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孩子有不同的氣質類型

慢熱型孩子更容易產生分離焦慮

在孩子入園前,很多家長都做了充分的功課,我想下面這些方法大家都不陌生:

講關於上幼兒園的繪本故事:《湯姆去幼兒園》《我愛幼兒園》《我好擔心》《阿文的小毯子》《幼兒園的一天》《大衛不可以》……

提前上親子課,讓孩子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和老師;和孩子玩分開再見面的遊戲;提前訓練孩子自己吃飯、自己穿衣等能力;……

即使這樣,對有些孩子來說分離焦慮還是無法避免。

孩子在剛入園期間會出現睡眠不好、半夜哭醒、食慾變差、抵抗力下降、稍微天氣有點變化(尤其是九月份天氣開始轉涼)就感冒發燒、無名地亂發脾氣等狀況。



有些家長的焦慮情緒甚至比孩子還厲害,甚至深深懷疑是不是自己的養育方式出了問題,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怎麼不適應幼兒園,是之前太溺愛孩子了才導致他們不夠獨立。

根據我多年的觀察,分離焦慮的輕重與孩子的氣質類型有很大關係,並不是所有的孩子分離焦慮都非常嚴重,大部分孩子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適應了新的環境。

拿我們幼兒園舉例,今年我們有18個新入園的孩子。

一半以上的孩子都很順利、並且很快地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

有一小部分孩子會有持續一星期的焦慮狀態,送園時哭著不讓爸媽走,但家長走了沒有幾分鐘,老師抱著哄很快就玩起來。

還有一小部分孩子(3個),會一整天處於焦慮狀態。


切斯在《氣質論》一書中通過多年的研究總結齣兒童的三大氣質集群:隨和兒童(easy child) 40%;慢熱型兒童(slow-to-warm-up child)15%;棘手兒童10%(difficult child)。


其中,慢熱型孩子更容易產生分離焦慮,他們有很強的感受力,對事物的觀察敏感也更深刻,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適應。

另外,慢熱型孩子也更容易覺察出父母的情緒,家長的不安和擔憂會加重慢熱型孩子的分離焦慮。

所以,想要為孩子提供有效幫助,家長們要先了解我們孩子的氣質類型和性格特點,接納他們對陌生環境的情緒處理方式。

「去焦慮」的過程就是一個了解和理解的過程,如果對孩子缺乏充分的了解和理解,就會產生懷疑、質疑或是無名憤怒。

不一樣的分離焦慮的表現

都需要我們平和且堅定的等待

當然,即使是分離焦慮,每個孩子的表現方式也不同,舉幾個我經歷過的例子:

一個特別可愛的小女孩,整個星期一直處於想媽媽的狀態,總是會默默地流淚,小聲抽泣,無論老師說什麼,她的回答永遠是:不。

「寶貝,吃飯了」「我不吃!」;「寶貝,聽故事了」「我不聽!」……

而實際上,這個小朋友的自理能力特彆強,吃飯穿衣整理物品都做得很好,在各方面得到老師的照料之後,一個星期後她終於調整好了自己的情緒。

最明顯的表現是,有一天晚飯時我問她:「寶貝,你是吃完飯回家還是現在回家?」她很乾脆地說:「吃完飯回家」。

即使她從窗戶看到來接她的家人,也會不緊不慢地喝水聽故事,一點也不著急走了。

另一個小男孩,也是一個星期里一直跟著一個老師,一遍遍地說:「我要回家,我要找媽媽」。

在老師安撫下不到十天也適應了跟爸媽的分離。



還有一個小女孩,每天媽媽走的時候都哭得歇斯底里,持續了兩個多星期。

但每次只要家人走了,她很快就調整過來,融入到幼兒園生活中。

為了讓家長們更好地接納了孩子的分離情緒,並且恰當地來面對孩子的第一次「親社會行為」,我歸納了以下建議。

1.果斷地把孩子交給老師。

儘量不要出現「好吧,再抱兩下」「媽媽也不想跟你分開呀」……捨不得分開,粘了一會兒又一會兒,最後孩子和大人一起哭。

在我們幼兒園,我記憶特別深刻也特別稱讚的是一位爸爸,他跟媽媽說:我們走吧,孩子會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2.早早地來接孩子。

早上跟孩子說,我第一個來接你。

而到了指定的時間,媽媽確實第一個出現在了幼兒園的門口時,孩子渴盼了一天的心情得到了安撫和滿足。

3.理解孩子在焦慮情緒下出現的行為後退。

例如有些孩子在剛入幼兒園時需要老師餵飯和穿衣服,這也很好地詮釋了正面管教裡面的一個觀點「感覺好才能做得好」。

在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你要求他「不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能加劇孩子的焦慮情緒。

給孩子一些時間,等適應了環境,再慢慢按照幼兒園的規則調整孩子的行為。

4.接納並理解孩子的焦慮情緒。

「我知道你很難過,我知道你想哭,想哭就哭出來吧」……用這樣的語言來安慰孩子。

而不是說「別的孩子都不哭,怎麼就你哭」「在哭我就不來接你了」「好吧,別哭了,你不哭明天我們就不去幼兒園了,但是今天要去」等等,來壓制孩子的情緒或者通過妥協將自己的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

孩子一旦體會到大人的焦慮,他就會採用變本加厲的哭鬧方式,因為他知道,只要他這樣做爸媽就會妥協。

5.對於有分離焦慮的孩子,允許孩子帶一個自己的依戀物到幼兒園。

例如孩子最喜歡的毛絨玩具,最喜歡穿的一件小衣服等等,這些物品有自己熟悉的味道,是「媽媽和家」的替代,可以適當緩解孩子的焦慮。

總之,雖然孩子們的表現形式不一樣,但都需要我們給予時間,平和且堅定的等待他們逐步接納和適應新的環境。

有些家長過於擔心和著急,試想即使成人進入陌生的環境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更何況是從沒離開家的孩子呢?

在家庭生活中

如何幫助孩子儘快適應幼兒園?

除了在心理上給予孩子接納和支持外,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家長有必要在家庭中建立規則的生活和節奏,形成良好的教養習慣。

在家中保持和幼兒園一樣的飲食習慣

孩子剛剛進入幼兒園情緒不穩定,食慾受影響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幼兒園飯菜的口味與家裡不一樣,也會影響到一些味蕾比較敏感的孩子和容易挑食的孩子。


還有一些孩子不適應幼兒園吃飯是他的能力沒達到,這也是家長直接造成的。

比如,有的媽媽一直以來都是餵孩子吃飯,或者怕孩子噎著,就把食物切的很碎,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動手、咀嚼吞咽等能力,導致孩子不能獨立進食或吃飯慢吞吞,嚼很久都咽不下去。

一些家長擔心孩子吃不飽,向老師請求帶些吃的到幼兒園;或回家後仍然堅持餵孩子吃飯,認為長大後總能學會。

這些做法都是不合適的。

家長要想改善孩子的吃飯問題,就必須要有決心和信心做到以下幾點:

1.在家中保持和幼兒園一樣的飲食習慣:吃飯時不看電視、不玩玩具,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吃飯。

2.放手讓孩子自己吃飯,不追著孩子餵飯。

3.每次給孩子盛飯的時候,一次少盛一些,吃完再盛,養成不剩飯的好習慣。

4.儘量避免給孩子吃各種零食,告訴孩子在幼兒園要好好吃飯,回到家沒有零食吃,餓只能等到下一次吃飯時間才有東西吃。

建立良好的作息讓孩子適應幼兒園的午睡

上了幼兒園後,孩子們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會有不想睡午覺或睡不著的情況發生。

但家長們不要認為中午不睡覺,晚上回家補回來就好。

而是應該積極幫助孩子建立在幼兒園的午睡節奏。

比如,培養孩子早睡早起的習慣,由於孩子剛入園想念爸爸媽媽,放學回家比較興奮,但家長不要陪孩子玩得太晚,保持良好的作息時間。

另外,不要因為孩子在幼兒園不睡覺而埋怨他,而是理解並寬慰孩子:「剛開始不想睡覺沒關係,你可以拿著自己喜歡的泰迪熊,安靜的躺在床上。

」讓孩子知道家長是理解他的,而千萬不能逼著孩子睡。

只要孩子在家有良好的作息習慣,在幼兒園午睡的時候,靜著躺在床上,在比較暗的環境中,聽著輕音樂或者聲音很低的故事,絕大部分孩子很快就會入睡。

幫助孩子理解和遵守幼兒園的規則

有些小朋友入園後完全不懂規則,到處亂跑亂翻,插隊搶東西……這是家長一直以來採用「散養」式的教育理念所造成的。




但散養不等於沒規矩,不等於放任和不約束。

家長首先要改變這些錯誤的認識,真正的「散養」必須要建立在一定的規矩的基礎上。


此外,家長也要積極配合園所老師,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在幼兒園做事情講規則已經夠累了,回到家就隨便孩子吧。

孩子們一周五天的時間在幼兒園,由老師們去引導建立規則意識,如果回到家裡,家長不和園所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的話,不僅會讓老師的教育結果功虧一簣,更會導致孩子剛剛建立起來的那麼一點兒規則意識,也被家長無情地給打破了。

為孩子積極營造社交氛圍

有些孩子害羞內向,不願意和大家一起玩,在幼兒園裡也顯得沒那麼合群,家長會很焦慮,希望老師能給予特殊照顧。

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不要以為把孩子放在幼兒園就「萬事大吉」了,孩子成長中父母起到的作用更為重大。

「內向」可能是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也可能是外部環境造成的。

比如,父母工作忙,很少帶孩子接觸同伴;沒有認識到「不合群」對孩子的影響,任由其發展,或是強迫孩子,導致孩子更加不願意交往……



家長們可以帶孩子去找鄰居同齡的小朋友玩,慢慢地擴大孩子的交友範圍;請幼兒園裡的小朋友來家裡做客串門,使孩子與小朋友之間相互熟悉起來,以便他們在園內友好地相處,讓孩子更好地適應人際交往。

有了熟悉和親密的小夥伴,孩子就會逐漸喜歡上幼兒園。

但切記不要強迫和說教,而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為孩子們製造和提供交友的環境。


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

最後,我講一個我朋友的故事。

今年9月份,她三歲的女兒也上了幼兒園。

在此之前,她考察了很多家幼兒園,私立、公立、蒙氏、華德福……但是,沒有一家讓她滿意。

可她仍不放棄,她堅持要尋找她心中「理想」的幼兒園。

我問她:「到底什麼樣的園所才能讓你滿意?」

聽了她的回答後,我才得知她無法找到理想幼兒園的真正原因。

她混淆了「家」和「幼兒園」的概念。

她不是在找幼兒園,而是要給孩子找一個「家」,這個「家」就像她自己的家一樣,孩子是家的中心,大家都圍著她轉,老師要像媽媽一樣照顧她的孩子……

而家和幼兒園的職能是不同的。

在家裡,每個孩子都是父母關注的焦點,家庭的中心;而幼兒園是個小社會,孩子在這裡學會脫離在家庭中形成的「自我中心」,學會如何遵守規則如何與他們相處,學習走出原來的心理舒適區。

上幼兒園雖然會有淚水和痛苦,但這是孩子社會化的必經之路,當孩子跨越了這些不適,他們也就成長了。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漸漸遠離我們的過程,我們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剝奪了他們成長的權利,慢慢學會放手,把世界還給他們。

配圖來自繪本《我不要去幼兒園》「日:長谷川義史」。


作者簡介:Amy園長,盧保英,天使家園兒童之家園長。

長春師範大學英語教育專業畢業,北師大學前教育碩士,多年從事中美兩國兒童品格教育研究,國內首套系統兒童品格教材編寫者,每天最開心的事情是做孩子最知心的朋友。

童書媽媽北京讀書會成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九月開學季,寶寶的入園焦慮該如何緩解?

時間過得真快,咔咔今年也滿年齡上幼兒園了。人生進入又一階段,對寶寶和媽媽來說都是一個挑戰,隨著而來的入園焦慮,媽媽們該如何幫助寶寶一起去克服呢?今天我們著重來探討一下。開學第一天,因為滿是新鮮感...

春季入園,一位資深幼兒園老師寫給家長的話

3月份,很多春季首次入園的小朋友要陸續入園啦。寶寶就要去幼兒園了,爸爸媽媽的心裡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樣不是滋味:既有期待,又有不舍,還有各種擔憂。那麼,寶寶入園初期經常會遇到哪些問題呢?要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