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氣?或許只是你過於「大方」而已!看明星媽媽霍思燕怎麼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01

昨天晚飯後,感覺最近實在是缺乏運動,覺定下樓散散步,運動一下。

一下樓就遇到幾個媽媽帶著孩子在聊天,還挺熱鬧。

走了一圈兒回來,卻看見其中一個孩子在大哭,另一個孩子手裡抱著一個布娃娃不撒手,嘴裡還念叨著「這是我的!」。

其中一位媽媽一邊滿臉尷尬的哄大哭的孩子,一邊對拿著布娃娃的孩子說:「不是說好了要分享的嗎,怎麼能搶回來呢?快跟妹妹道歉。

」另一位媽媽直說沒事沒事,小孩子之間正常的。

這是一個不肯「分享」引發的故事。

後來如何不得而知,但是想必回家後那位「不肯分享」的小朋友肯定會被媽媽好好叮囑一番如何做一個「大方」的人。

很多家長也在頭痛同樣的問題。

明明平時教育的好好的,有時候孩子還會很懂事地說「要和別人分享才是乖孩子」,可是一旦親自面臨要分享的事情了,孩子卻又變得「自私」起來了呢?

02

最近大火的《媽媽是超人》第三季中,嗯哼和媽媽霍思燕的一段場景,引起了不少家長的關註:

嗯哼的家中有非常多的玩具,媽媽霍思燕讓嗯哼把家裡的玩具分成喜歡的和不喜歡的,然後提出想要把他不常玩的玩具捐出去,但是,遭到了嗯哼的強烈「抵制」。

嗯哼堅定的回答媽媽:「我不願意!」之後還以哭鬧的方式表示抗議,全身都寫滿了拒絕。

對於嗯哼的不願分享,霍思燕並沒有著急,而是耐心的告訴嗯哼:「你的東西你有自己決定的權利,但如果在願意的前提下,是可以互相玩的,對吧?」

不過,媽媽的引導並沒有起作用,此時的嗯哼依然不願分享,甚至摔了玩具,並大聲的喊著:「不要!」

冷靜了一會後,嗯哼對媽媽說:「媽媽,我來決定要不要捐。

」霍思燕果斷答應:「好,那我陪你玩會吧。

在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媽媽霍思燕換了一種方式,提出去當售貨員。

在給了嗯哼一些思考的時間之後,霍思燕和嗯哼商量說:「這樣好不好,我們去看看,你願意,我們就把玩具捐給更需要的小朋友,你不願意,我們就把它們帶回來。

這一次嗯哼愉悅的同意了,並且幫著媽媽收拾出了很多自己的玩具。

隨後,在媽媽的引導下,嗯哼學會了分享。

有人說,嗯哼不願意捐出自己的玩具,是「小氣」,是「自私」。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就說明他是一個「自私」的人嗎?

不是的。

每個孩子都喜歡玩具,嗯哼也不例外。

自己的東西,自己應該有權處理。

對於捐出玩具這件事情,嗯哼是起先是拒絕的,但在媽媽的引導下,嗯哼主動捐出了許多玩具。

媽媽霍思燕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引導嗯哼學會分享的時候,霍思燕始終在對嗯哼強調一件事情:「玩具的所有權是你的,你來決定要不要捐出去。

」這恰恰是引導孩子分享的重要前提: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

物品是自己的,自己有權決定如何處理。

而分享也是處理方式的一種。

只有當孩子自己願意將物品分享出去時,他們才能夠真正懂得分享的含義。

03

什麼是分享?

分享是人類的一種親社會行為,是指人主動自願與他人共享資源,並從中獲得愉悅和滿足的社會行為,是幼兒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形成健康個性的基礎。

分享並不是一種人與生俱來的行為,也不是一旦出現就會永遠保持的行為。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分享意識以及分享行為呈現出不同的狀態。

我們應該客觀看待這種差異,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分享。

不然,很可能像上面的例子一樣適得其反。

孩子不願分享的原因有哪些?

上面說到,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的行為狀態,我們一起來看看各個階段孩子的心理特徵。

通常,孩子在2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甦醒,開始產生「我」的概念,開始區分「我的、你的」,孩子會本能地把所有他看到、拿到的東西都認定是自己一個人的,別人不可以拿,甚至連碰一下都不可以。

3、4歲的孩子,正是物權意識建立的關鍵年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把自己擁有的東西看得特別重要,認為某個東西是他的,不是別人的。

(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根本沒有分享的概念的。

5歲左右的孩子自然會開始學會分享,他們開始嘗試把自己喜歡的、他們認為的「好東西」分享給身邊的小夥伴,並且同樣也不會在乎物品的價值高低與好壞。

6-7歲,孩子才開始真正體會到分享的樂趣,這時分享才會真正內化成孩子的一種美好的內在品質。

04

不要逼迫孩子分享

有的家長說不會啊,我家寶寶很懂得分享,那麼真的很為你高興擁有這麼懂事可愛的寶寶。

但是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3歲前的行為完全沒有複雜的動機,他們會做出分享的行為,只有兩種可能:

1.孩子不喜歡這個東西,給不給你無所謂;

2.孩子不明白「我的」概念。

只有孩子明白了所有權的概念,才可以慢慢學會分享

真正的分享必須滿足三個基本條件:

1.產生分享行為的孩子必須是主動自願的。

2.孩子與他人是共享資源的,不是單方面給予,是輪流享有。

3.孩子通過分享行為,最終獲得的是愉悅和滿足的情感。

所以要求3歲前的兒童做出分享行為是不符合他們的認知發展特點的。

刻意對3歲前兒童進行分享教育為時過早,因為他們還不具備分享的概念和能力。

獨占和利己是孩子的一種社會化屬性,我們沒有必要總是試圖通過外在誘使等手段讓孩子去分享。

接受這種正常的現象。

相信作為成人的你我如果被迫分享東西給別人,也一樣會不開心。

如果家長強迫孩子分享,可能只會適得其反,讓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分享。

甚至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傷害,比如缺乏安全感等等。

家長當然也可以鼓勵他分享,但一定要記得順其自然,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如果孩子不樂意,千萬不要強求,也用不著批評責怪孩子,和擔心孩子將來會自私,這是孩子的本性而已。

05

如何引導孩子去分享呢?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長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理解和實施分享行為呢?

1.教孩子認識分享。

家長可以通過一些故事、繪本的講解,結合在家裡和孩子扮演小朋友之間一起玩的場景這樣的模擬方式,來幫助孩子去理解什麼是分享、分享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如快樂、得到更多人的喜歡、交到更多朋友、分享出去的同時也能享受別人的分享、相互幫助等。

2.不要讓孩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幾代人寵一個,很容易讓孩子養成「小霸王」性格。

要讓孩子明白家裡所有吃的玩的都人人有份,而不是只為他一個人準備。

家長要用行動來言傳身教。

比如吃水果,不要把一整盤都放在孩子面前,可以分成幾份,讓孩子明白是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吃的;多在孩子面前表現分享行為,比如爸爸和媽媽之間互相分享好吃的,肯定和表揚對方的分享,讓孩子明白分享是快樂的事情。

3.認真對待孩子的分享行為。

當孩子表現出分享行為時,家長一定要及時接受,並進行表揚和鼓勵。

不要拒絕孩子。

例如:孩子在吃零食的時候,爺爺逗孩子,寶寶給我吃一點吧,孩子同意分享了,這時候爺爺卻拒絕了。

這種做法教給孩子的就是拒絕分享,孩子沒能感受到分享的快樂,以後更不會主動分享自己的食物。

所以如果孩子分享了,家長就一定要接受,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而且家長的認真對待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心裡強化,從而更加願意分享。

4.耐心陪伴,少點責備孩子。

學習分享是個漫長的過程,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去陪伴。

當孩子因為物品與小朋友發生矛盾的時候,不能一味責罵孩子不懂分享,給孩子貼上太自私,小氣的標籤。

而是應該將正確的分享行為做法告訴孩子,讓他們下次遇到類似情況能夠知道怎麼處理。

分享,這門成長路上的必修課,需要家長們更多的耐心和關愛去幫助孩子們一起學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孩子小氣,不愛分享怎麼辦?

你和孩子在沙灘上玩玩具,另一個孩子走了過來,想一起玩。你的孩子死死地護著玩具不讓他玩。一家人吃麥當勞時,你對孩子說:可以吃一根你的薯條嗎?寶寶的頭搖得像撥浪鼓一般。這些場景是不是家長們都覺得很熟...

孩子有這個壞習慣,滿足TA比吼娃管用一萬倍!

最近很多家長向我反映,孩子自從入園後,遇到的大都是爭搶以及攻擊這些事兒。甚至在孩子的書包里,常常發現不屬於他的「新物品」……昊昊媽:周末我幫兒子收拾玩具,意外發現多了12色蠟筆,於是問兒子。兒子...

寶寶不喜歡分享就是小氣嗎?

當你想讓寶寶分享的時候,你是否這樣說:「把你的玩具給小朋友玩玩吧。」「把你的零食和分點給其他小朋友吧!」而寶寶的態度是:「不給、不給,這是我的!」寶寶這麼堅決,感到很尷尬,心中有個疑

你的孩子不是一定要分享!別做大方的強盜家長

「我們家寶寶怎麼不愛分享玩具?」很多爸爸媽媽會著急地問。擔心家裡沒教好,寶寶以後變得自私自利。所以你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場景:寶貝小花收到了一盒新蠟筆,每次用完她都小心翼翼放回原處。鄰居家妹妹想一起...